
「因果實相、不異為如」
其實眾生與佛的本質真如不異,都有相同的本性,但這個本性常常被我們在塵世間所沾染到的汙穢習氣所慢慢蒙上一層灰。而「聖人說法」便是要讓我們能夠懂得如何將這層灰拂去,露出且保有我們原先的真如本性。
我一直都認為人性本善,利他主義是我們人類獨特的行為,深崁在我們的基因裡,而往往有些人受環境影響漸漸地淡忘了初衷,最終步上不歸之路,而往往在犯錯後我們會不知道該如何導正事情,但其實只要跟隨自己的本性、初心,那便會是對的道路。
那麼我們該怎麼「心境諸法 無非為是」呢?
我認為在做之前先給自己一段時間深思是很重要的。
有一陣子我很想養狗,慾望強烈到看到寵物店的狗便想進去將牠買回家。但在深思後我發現這是我的慾念,我沒有靜下心思考太多只是「貪」、想得到罷了。我的心不夠開闊,而每天無時無刻這些煩惱不令我憂心忡忡 ,其實若放寬心,我每天出門都能看到形形色色的狗,看到了便入我心,重點不在是否實體得到,而是心念上的擁有,當退一步,便會發現煩惱自然消失,慾望自動去除。這便是我將心回歸自我的方法。
進入到《法華經》的時候,已經開始一直接近,接近到應該要顯實的時候。
我覺得我很幸運,在因緣際會下進入了這個讀書會,能讓我在那麼年輕就能有這個機會領悟許多珍貴的人生道理,與做人處事的態度,不僅改變了我許多的日常,甚至大大的影響著我的價值觀。
「要時時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靜思法髓妙蓮華 序品》書籍頁數 100-168頁
我覺得是個很有趣的故事。佛要滅度之時,告誡眾人要「以戒為師」,而那個戒不需要向外求得,不需要有佛的威嚴或地位才能擁有。那個戒其實存在於自己內心,是我們心中的道場,是我們自我清淨的心念,大大地展現出佛對於事理的明白和領悟。
我們要時時警惕自己守持戒律,而那個戒律即存在我們的心中。就好像當我們過馬路時,不能因為旁邊沒有人看到,就闖紅燈過去;在路上行走時,不能因為自己一時的懶惰,就把垃圾隨處丟棄。清澄的道場永遠存在我們心中,我們要隨時跟隨著它,做不違背內心的行為。
「我們要互相知己互相成就,互相尊重彼此感恩,我們應該人人要學這樣的型態。」
身在團體裡我們每天要和許多人互動,我們要有該遵守的規範,也要有自己該堅持的地方。如故事中迦葉尊者給阿難用嚴正的態度指正,如此才能讓阿難得到真正的成長,而阿難也很有領悟的理解到其實大家所做的一切是對他好的,心懷感激、謙虛地接受一切。這提醒我在和旁人相處時,不要只是一直做一個濫好人,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對大家都不錯,不太會去批評他人,但實質上對同學並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往往沒辦法點出問題點,反而會害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