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受教-2023年04月09日 靈山會上●品書筆記分享

在高中演講時,我都會問這一代幾乎人人可以上大學的台灣學子們:

「阿公阿媽,爺爺奶奶有大學學歷的請舉手。」
一百人大約二、三位。

父母親有大學學歷者,就接近五成了。

「台灣在各位的祖父母輩,教育的資源很少,所以我們的阿公阿媽別說大學了,能進入學校系統受教的人也不多。」

「但是我們的前輩們都很有遠見,也很疼惜年輕人,他們深知『教育』是翻轉貧困人生,推動社會進步的一大力量。於是民間和政府一起努力興學,培養人才。」

「特別是女性,受教育的機會更少。人類的歷史開始建立大學是在西元十一世紀,但是從十一世紀到十九世紀,也不過是最近的事情,女性才能上大學,獲頒學位。」

「第一位以X光攝得DNA相片的蘿絲琳法蘭克琳,1938年進入劍橋大學就讀,1941年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大學學業,1945年發表了重要的博士論文,然而,當時的劍橋並不頒授學位予女性,數年後,劍橋才追認當時女性學生的學位。」

「至今,世界上仍有許多國家的年輕人無法受教,特別是女性無法平等地接受教育。同學們能在臺灣平安幸福地求學、受教,包括我在內,都應該深深感恩前人們開道鋪路,為我們建立了這麼好的教育環境。」

慈濟精舍的靜思師父們,特別是開山的長老們,能在當時機會和資源不多的環境下,克服一切困難,發心立願出家修行,在上人的帶領下,自立更生,研讀佛法,並且慈悲度眾,幫助許多病苦的人們,更進而一點一滴、建立了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培育人才、服務社會,真真令人感佩。

我們這一代學者和學子,除了感恩有受教育的機會,也要深思,能為下一代留下什麼有意義且珍貴的資產。

-校長 劉怡均(明泓)恭敬筆記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