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善念之影響力-2023年04月05日 靈山會上●品書筆記分享

上週感恩慈善基金會何日生副執行長的邀請及協調,在慈大與來自牛津大學的約翰.赫夫邁爾(John Hoffmire) 博士座談,談「影響力投資及慈善工作的永續推動」。

赫夫邁爾先生在美國史丹福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現任位於倫敦的變革管理諮詢公司Cadence Innova的主席(chairman),同時在牛津大學賽義德商學院(Saïd Business School)任研究助理員(Research Associate),曾任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商業與貧困中心」主任。

赫夫邁爾博士在股權分配、風險投資、投資諮詢和投資銀行等領域擁有20年的職業生涯及豐富的實務經驗。他持別關心員工股權計劃,作為自己投資銀行公司的創始人和CEO,赫夫邁爾博士幫助員工購買和管理了價值約22億美元的ESOP股票。他的公司被美國資本公司收購後上市,當公司的資產達到10億美元時,約翰離開了美國資本公司,成為安普森德風險投資公司的副總裁,該公司曾經是帕因韋伯的私募股權集團。

當天赫夫邁爾博士提出「影響力投資」的觀念,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ment)指的是投資於公司、組織和基金,除了獲利之外,也助其創造可衡量的社會或環境影響。「影響力投資」的目標是透過金錢投資於企業,在社會公正、氣候變化、減貧和可持續發展等領域創造積極的成就,同時為投資者實現財務回報(獲利),並使用各種指標衡量其影響力,例如創造的就業機會數量或減少的碳排放量。

「影響力投資」近年來廣為全球企業及組織採用,例如:知名的鞋業公司會告訴消費者,你買一雙本公司出產的鞋,公司就捐一雙鞋給非洲的兒童; 某清潔用品公司也標榜,顧客買一罐我們公司出產的清潔劑,我們就會在世界某處種下一顆可為地球固碳的樹。「影響力投資」的方式使投資者意識到他們可以通過投資決策推動改變世界的計畫。赫夫邁爾博士也相信,企業或組織必須為影響力投資者尋求獲利及社會回報間的平衡,才能驅使投資者持續投資於推動環保及慈善工作的企業。

赫夫邁爾博士是投資專家,其理論及實務操作的經驗根植於資本主義,我則基於佛教義理及慈濟慈善推動成果提出另一種觀點: 我們不知道有多少推行「影響力投資」的企業真正解決了貧窮及環境問題,或者是以產生「影響力」之名,說服投資者投資,以實現公司獲利之目標? 不知有無數據,證實推行「影響力投資」企業獲利真正能促使投資者持續為善? 如果投資了某家倡議消除貧窮的公司,但獲利不如預期,是否我們就不再持續投資? 那麼,這家公司所資助的貧童就斷了所能得到的協助?

證嚴上人曾說過一則佛典中「掌拳公主」的故事,譬喻只要人人有一念佈施的善心,只要心念虔誠,付諸行動,小小的錢也能造福。

1988年,孟加拉發生當地史上最嚴重的風災之一,災民流離失所,亟待救援,對比臺灣的平安幸福,上人於當年的藥師法會首次提出「八分飽、二分助人」的理念。當我們消費時,先自問有多少是想要,又有多少是真正需要的? 十次的購買欲望如果只滿足八分,捐出其中兩分,對我們自身生活並無太大影響,但這兩分助人的行動,卻可能是他人的救命浮木。

2008年納吉斯颶風對緬甸造成嚴重性的破壞,慈濟人開始進入緬甸,也對緬甸民眾介紹慈濟「五毛錢救人」,「竹筒歲月」的源起。許多災民深受感動,開始響應。然而,許多人連那個銅板都沒有,於是就想著若是每天量米煮飯前,抓一把米存糧,也可以幫助人,這就是「米撲滿」。

「米撲滿」的行動傳到村莊中的許多家庭,每個月他們匯集起來的米,都有三千多公斤,堆起來像個小山丘。他們一把一把的米集合起來,能夠救一個村莊還有剩,還能夠救別的村莊,這就是一把米的力量。

慈濟慈善至今能夠救助全球128個國家/地區,皆因滙聚全球無數的善念。從「五毛錢」的竹筒,到「八分飽、二分助人」以及「米撲滿」的理念,驅動人們善行的都不是投資後「持續獲利」的報酬,而是「自愛利他、共享共好」的一念心。當助人為善成了慣性,人們大腦中慈悲利他的奬賞迴饋機制啟動,善的效應就能擴散。

開啟人人心中善的開關,才能永續推動慈善。

座談會後,我邀請赫夫邁爾博士安排時間到慈濟大學客座研究,探討啟動「善念開關」的影響力。

-校長 劉怡均(明泓)恭敬筆記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