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要了徹道理,了徹道理後,必定要向芸芸眾生解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們要如何弘揚佛法的正教?
四無礙智:
一、義無礙智:要瞭解道理內含的意義。
二、法無礙智:道理都瞭解之後,用什麼方法來對境說法、對機逗教,對人說話,因人、因時、因地;儘管道理都瞭解,真正度人的方法,也要知道對機逗教,應機施法:
三、辭無礙智:辭無礙要很多名詞的解釋,有很多各方不同的文化、語言的含義。
四、樂說無礙智:很多人道理、方法都瞭解,只是懶得說,但您不說,對方怎會知道呢?學佛不只自度,還要度人,若能從您的音聲發出,人家才會瞭解,也就是「無礙樂說大辯才」。

法華經序品第一 -「 菩薩遊戲勝妙法樂」
菩薩以法
而自喜樂也
菩薩常所遊戲
勝妙法樂
不染世間諸欲境界
阿育王時代是印度最黃金時代,他以法治世,以佛法來統理國土,所以人人互相尊重,尤其是敬仰三寶。阿育王若看到出家人,就很恭敬頂禮膜拜。這是表示對佛、對法、對僧的尊敬。有一回,他和大臣出巡看到一位小沙彌,長得很清淨、可愛,他從內心起尊敬的心,很想膜拜他。但礙於身邊跟了大臣,實在放不下身段。不過在他內心,就是很衝動。 所以阿育王就把小沙彌帶到無人的地方,他就一個距離,向小沙彌頂禮膜拜。
他說:「小沙彌,我今天看到你,我很歡喜,我很尊敬你,所以我對你頂禮膜拜。不過,這是你和我的事情,你不要告訴大家,說今日我阿育王對你小沙彌頂禮。」
小沙彌聽了,看到地上一瓶罐子,他轉身鑽進罐子裡,變成一丁點的小孩在罐子裡。這個孩子在罐子裡逍遙自在,又是轉個身,又站在阿育王的面前。 阿育王整個愣住了,「你怎麼有這個本領啊!」小沙彌就向阿育王說:「大王,我告訴你,我只讓你看見,別人都不知道。你今天看到我鑽進罐子裡,你不要向別人說,這是彼此的祕密。」
阿育王那時自己內心很震撼,「是啊!世間的事情有很多不能輕視,我怎麼能輕視一位小沙彌呢?」所以自己感覺很慚愧,又是懺悔,「我學佛、聽法,我為何還不能打破我相?真的是懺悔。」
這個故事聽起來很有趣,這也就是透徹佛法,這也是一種遊戲,彼此之間互相的遊戲。何況學佛,行於菩薩道,我們必定以法、用法歡喜在內心,世間不論何種形象,都要用不受束縛的心境,認真面對周圍的境界。
學佛,真正要時時多用心。甚深微妙的法,也就要用歡喜無束縛的心,好好當作是遊戲,如此就很快樂。學法是要學得法喜充滿。
-學生事務長 温蕙甄(慈珣) 恭敬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