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行不只要用功於「三明六通道品發,慈悲十力無畏起」的教法,還要以六波羅蜜兼度他人。佛陀隨順眾生根機設教施法,引導人人保護自己,而保護自己的方法是修行世間善法—修行五戒十善,或更進一步超出世間,修行出世間善法—「修三學六度」。我們要學一切善業。而善業不離五戒十善,五戒十善不離我們的身口意,若是身口意都行好事,則一切都是善。但是不要以為不做壞事就是好人,要做好人一定要做好事,要行十善。
修行是為己,也是為眾生。眾生得度,當然,我們也自度。就譬如渡人過彼岸,駕駛船的自己也會到彼岸。所以雖然世間善法與出世間善法深淺不同,但都是順理益己之法。如果人人守規矩,「持五戒十善及六波羅蜜」,共造福業,天下就能消災平安。
佛陀的莊嚴形象具足圓滿無缺之相,眾生見佛陀會起恭敬心歡喜心,也是因爲佛陀與眾生結的好緣,所以眾生願意接受佛法且依教奉行。佛的莊嚴具足,圓滿無缺,一切在眾生心目中的形象都是讓人覺得很圓滿很歡喜,這都是修行所得來。大家若想要得到莊嚴的形象就要有德,要有徳,就須明白人圓事圓理圓的道理,並要與眾生結好緣。無量義經中描述佛陀的形象,是為了引導我們要具足善業因緣,才能教化眾生。
雖然尚在修行的我們還無法做到如佛般的莊嚴具足,圓滿無缺與眾生結好緣,但是我想,先從不結惡緣這個短期目標開始也是可以好好努力的。
-分子生物暨人類遺傳學系 游欣儀同仁恭敬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