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離法佛性現前、諸佛法身如虛空
法本來就沒有相,他是隨因緣而起,世間沒有一定的道理,這就是所謂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法無定法,法無定相。就像有人喜歡圓,有人喜歡方;有人喜歡住在城市,有人喜歡住在鄉村,沒有絕對的對或絕對的錯;我們人與人之間常會發生爭執,就是因為我們會覺得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所以我們要懂得學習去欣賞別人的美,住城市的人要懂得欣賞鄉村的美,鄉村的人要懂得體會城市的先進,方中有圓,圓中有方,才能開心的相處在一起。
法身無相,非有無,非方非圓非短長:
上人講法也很有相對論的味道,我們日常做事,如果將一個很長很大的神木桌放在一個五坪大的小房間,我們一定會覺得很擁擠、不好用;但如果將這張大神木桌放在一個豪宅裡面,就會顯得他的霸氣,而小房間裡面放一張小桌,我們就會覺得剛剛好,可以當書桌、餐桌…超級多功能。東西沒有好壞,只要他放對地方,就會變成寶貝。

這就讓我想到我們人與人相處,其實要學習「見人說人話」,每個人特質不一樣,可以接受的話語程度也不一樣,要如何與人圓融相處,首先就要從說話開始,面對不同人要有不同的說話技巧,才能讓人家喜歡你的話,也進一步跟你親近。
佛法身無為 故非出非沒非生滅
人初生時是嬰兒的形象,但隨著時間的消逝,我們從兒童、青少年、少年到現在的中年,每個時期的形象都不一樣,即便上一秒的我,也跟現在的我不一樣,所以稱為不定相,人是如此,環境也是如此,世間唯一的不變是變,既然甚麼東西都會變,還有什麼好執著的,人與人間會起爭執,也是來自於太執著於定相,每個人都堅持自己的看法,就很難有討論的空間,有時候要退一步,放下自己的想法,才能更海闊天空。
非進非退非安危
我們從小到大說很習慣說國語,所以我們的國語說得非常好,但台語不常用,就說起來不流利,這就是所謂的用進廢退,就像學務長常說的,你的努力在那裡,你的成就就在那裡,我們不可能事事做得很好,但是我們會希望在某方面達到成就,就要在那方面努力。這也讓我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現在開始進入不惑之年,做行政也做很久了,身體各方面都產生一些變化,一定要開始培養自己的第二專長、第三專長,就是所謂的斜槓人生,這樣我們五十歲、六十歲…之後才會覺得自己的人生還是很精彩的,很有目標可以依循。
-人文處 郭芝穎同仁 恭敬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