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份品書,最有感觸的是書中的這番話:「學習如何定在無染的心境,當然要下功夫,否則他人的聲音、臉色,會讓我們煩惱,所看見的一切人事物都會障礙自己。」
因緣起於無量義經:「大哉大悟大聖主,無垢無染無所著。」這是對佛德浩瀚無邊的讚嘆,對這位宇宙大覺者給予最高的尊崇。所謂大悟,是破無始之迷惘,開真實之知見,得無生法忍。以真空知理,本無生滅故也。雖然經文有些地方無法完全理解,可以體悟的點就是「要覺悟就要破除迷妄」,因為凡夫一念無明生三細,貪嗔癡隨之而起,心的煩惱不斷,總在生住異滅之中,對於事理就看不清楚、混沌不明。
「無染」,就是妙觀察智,因為心中沒有煩惱無明遮蔽,妙觀察智就現前,好像一片擦得很乾淨的鏡面,能將一切看得很清楚,甚至是放大鏡、顯微鏡,看到凡夫沒有覺察的微細之處。

那麼「無所著」呢? 無染就是無所著,這應該也是類似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如來無所著至真正等覺」,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即無上正等正覺,這是多麼令人羨慕的心靈風光!
因此,要用虔誠的心與敬重的念,下功夫把自己定在無染的心境,是需要很努力練習的,這也是一生學佛的功課。
在日常生活中踏踏實實地入人群,了解人的苦難,了解集苦的因,才有辦法解除迷妄,脫離苦難,達到真正的妙觀察智。若真的達到佛的境界,哪有什麼煩惱? 一切事物都是透明清淨,微細的風光境界之美,令人嚮往。
-分子生物暨人類遺傳學系 陳佩怡老師 恭敬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