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要用心,必定要到信解透徹,「信為道源功德母」,我們要深信,佛陀慈悲、智慧,深信佛陀所說宇宙萬物真理;不是只有信,還要透徹理解,所以我們若能信解透徹,這樣就能夠知道,「萬八千土皆是本心地風光」。
其實對於這句「萬八千土皆是本心地風光」我有點模糊,雖然之前有講過讀過,但是我都不是很透徹明白,而我這次閱讀此段看到一個重點,「智慧光明遍照,只要眾生能夠深解,自心就無障礙」。佛陀開始暢演本懷時候,有以下現象:
- 眉間一光 :白毫相光
- 照遍十方 :橫的普遍,無處不照
- 豎窮三際:過去、現在、未來
我覺得這是很寬廣的境界,過去未來一切唯心造,我覺得這個白毫相光也許是我們自己內心去想像的,不論在哪個境界,如果己心和佛陀相通,就是光可以入心,法就可以入心。白毫相光就是自己深信,自己恭敬,慢慢理解佛陀要表達的意境。

事相始終如一,只在一個心念,我們人人的事相,不管是在眾生的境界,佛的境界,事相始終,我們一直不斷不斷,都在事相(生老病死,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的當中輪轉。
最近我在練習把在外面不愉快的事情放在心裡,學習放下。告訴自己明天再重新開始,然後帶著這樣的心情回家,然而家裡總有彼此生活習慣不一樣的地方,所以當自己眼睛看到就是會有不太愉快,雖然提醒著自己外面煩惱先放著,但是回到家裡,看到不如自己意思的就會無明火,讓我覺得發心容易恆心難。
看到此段閱讀善惡好醜的因果中,為善得好報,為惡得醜陋的業報,這都在一個心念。讓我反省到自己不要小善不為,小惡為之,不要有差別心,就像是對於小朋友,都是從小地方開始教,我們大人在小孩的眼中就是一個模範,在心裡面都是一個念,只要好好的去教育,不論小善小惡,都要把持住好心念。
有時看到一些菩薩很歡喜的向 上人分享成果, 上人常常會輕輕的點,說要「保持初發心」喔。我覺得這就是在提醒我們做事情不能自滿,想就是在提醒付出要無所求,是本分事。
我們若做一點事情,或者是道德較盛,人人稱讚我們,不需感到歡喜,因為這是修行者的本分事:付出無所求,也是本分事。不喜恭敬,不怒毀謗,是智德,智慧的德,不會因為人家稱讚我們,我們就很歡喜,人家嫌我們,毀謗我們,我們就退道心。
我們的心要永遠保持平靜。也就是「真空妙有」。富足也許不是實體但是就是心裡會很滿足,就像是真空妙有。不論我們的心在什麼境界,自心都能夠選擇,沒有調理好自心,說不定就變成地獄、餽鬼、畜生或是阿修羅的境界。我們要在寧靜中學習提起自我的智慧。而要做到這樣,要如下學習並體會幾點:
- 「戒」,能防非止惡,我們一定要重視這個戒,有戒律的人,行儀就會很莊嚴,不受污染;因為守戒,我們能夠了解,不是只有因果而已,還要重視因緣果報,我們必定要將我們內心的障礙去除。
- 「去除我慢(自高自大)」,是自已受障礙一種。
- 「行菩薩道,不能離開六度」,要用心去理解,學佛必定要學在,我們的本地心地風光。
- 「佛陀的智慧沒有障礙」—是凡夫眾生自身障礙。要如何做到心無礙?又清淨?真的是要再努力。
「心」可以很強大;也可以很脆弱;「心」可以很寬;也可以很狹礙。
-人事室 彭秋香同仁 恭敬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