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睺羅的忍辱-2022年12月15日 靈山會上●品書筆記分享

佛陀的僧團最初規定比丘一人一室,不可同住。

年少的沙彌羅睺羅一日從外頭回到寢室時發現有一位來作客的比丘入住了他的房間,不但沒有通知,還將他的衣物移到室外。

若是今日,大學生們應該會先上Dcard抱怨自己寢室被佔,接著提申訴委員會處理。然而羅睺羅並未抗議,只記得謹守一人一室的戒律,所以只好在外呆坐。此時,下起一陣大雨,羅睺羅於是躲進茅廁中躲雨。厠中惡臭難忍,羅睺羅還是忍住端坐,屏息等待雨停。雖是忍耐,畢竟年少,心中好生委屈。

此時,佛陀於靜坐中感應羅睺羅的情況,於是走出戶外,尋找羅睺羅。羅睺羅聽到佛陀的呼喚,自厠中而出,抱住佛陀流淚,此時見到厠中有一毒蛇竄出,方知佛陀的心電感應,使他躲過一劫。

佛陀因此事件,了解年幼沙彌其實需要保護與陪伴,於是修改僧團戒規,年幼沙彌得與年長比丘共住一室,使其得到陪伴與照顧,這是二千六百年前的兒少保護法。

佛陀能因事制宜,修改戒規,使年少的沙彌得到保護,確認修行者都能身心安住,是願意面對問題,有彈性的帶領。組織中的高階管理者最怕死守内規,以致不能應對瞬息變化的外在環境,雖說守規如法是原則,但若不能詳察事件始末,調整規定或施行細則,則有礙組織之進步或造成更大的風險。

羅睺羅雖然以守戒為先,不想破壞僧團的規定,但心中是委屈的,幸好佛陀是細心的領導者,能走出居所,了解情況,作出最適切的處理,才能保護年少羅睺羅的身心健康。

組織中也常有一些以大局為重的成員,受了委屈不願陳述,管理者也未能察覺,或者漠視,忍得了一時,但必須有能力或助力化解障礙,否則多半的情形是忍不了一世,起了退轉心,組織也損失了人才。

居中協調並不容易,除了執中不偏,也要有深厚的志業及人生歷錬,才能化干戈為玉帛,帶領前行。協調或治理中若又有外力介入,更加深難度,有時把問題正式提出來開誠布公地談,也是一種公開透明的溝通方法,避免單方的耳語傳播,模糊了事件焦點。志業中的成員,也應以專業的態度溝通,以風險管理的內部控制程序進行合作,降低人為因素干擾。過於膨脹自我有害組織和合,過於縮小自我,不能有效解決問題,也無法長久任事。

-校長 劉怡均(明泓)恭敬筆記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