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睺羅(Rāhula)是悉達多太子與耶輸陀羅的獨生子,幼時隨釋迦牟尼佛出家,在僧團中接受教育。後因精進修行,能持「三千威儀」,能行「八萬細行」,故成為佛陀十大弟子中「密行第一」者。
羅睺羅因發願「眾生不得度,不入滅度」,留在世間弘法利生,與賓頭盧尊者、摩訶迦葉尊者、君徒般歎尊者合稱「四大聲聞」。
羅睺羅在佛陀帶領的僧團中成長,因年紀小,未受具足戒,是僧團中第一位「沙彌」。二千五百年前尚未有學校,佛陀委請「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為羅睺羅的和尚(親教師),「神通第一」的目犍連為其阿闍梨(老師)。
以現代的教育制度而言,舍利弗尊者是羅睺羅的指導教授,目犍連尊者則為共同指導教授,可見佛陀對羅睺羅教育的用心。
佛陀雖然為羅睺羅請了兩位明師,仍然以身教、言教嚴格教誨羅睺羅。幼時的羅睺羅聰明淘氣,常常胡說一通,作弄遠道而來的訪客。佛陀於是教導他不能信口開河,並且以進一步以「洗腳水」做為譬喻,強調誠實及修行的重要,加深羅睺羅的認知。
一次羅睺羅為佛陀端來了洗腳水,佛陀洗完腳後,問羅睺羅此水可飲否。
羅睺羅回答,洗過腳的水髒了,不能喝。
佛陀於是苦心勸誡,告訴羅睺羅,他的心本來如同清淨的水,若是在僧團中不能認真修行,惡作劇作弄人,就如同清淨的水污濁了,無法入口。
接著,佛陀又問羅睺羅,這個裝了洗腳水的盆,可裝飯否?
羅睺羅答,裝了洗腳水的盆,即使清洗過,還是髒的,不宜盛飯。
佛陀說,正是。你一位修行者,若是身口意不清淨,又如何能盛住裝嚴的佛法呢?
年輕的羅睺羅此時已羞愧不已,佛陀再加強力道,將盆子用腳一踢,問羅睺羅:
「如果這個盆子踢壞了,會覺得可惜嗎?」
羅睺羅答,盆子並非珍貴之物,壞了應該還好。
佛陀鄭重地告訴羅睺羅,你不珍重這個盆,就如同不珍惜自己一般,不自愛的你,如何能贏得僧團內其他人的尊重呢?
羅睺羅所接受的這一段教誨,可以做為現代父母師長的參考。許多年輕的父母或老師,在孩子或學生第一次犯錯時,會以孩子還小,難免有過為理由,於是口頭告誡,輕輕放下,或者只是斥喝之,未向孩子說明犯此過錯之影響。如此,很難讓年幼的孩子建立正確的是非價值觀,也很難制約孩子不再二過。父母師者如果自身也不自重,常犯同樣的錯誤,孩子自然輕忽改過之必要性。如此,就像將盆內清淨的水污濁一般,再難回到無染的狀態。
為人父母、為人師者,必須用心身教及言教合一,把握每一個機會進行教育,因為家庭和學校是學生最後可以犯錯之處,若進入社會之後,鑄下大錯,父母及老師都責無旁貸。
-校長 劉怡均(明泓)恭敬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