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昧威儀成就 微妙的心靈道場-2022年11月18日靈山會上●品書法喜分享

學佛,顧好這一念心,哪怕是很微細的起心動念,我們都要好好顧守我們的本分。

「四諦法」、「十二因緣法」及「六波羅蜜」,可以適應三種根機的人,這叫做「離言法華」。

平時離言法華,無量義經,平時就是在教育,到這個時候開始入定,觀察人人的根機,身心不動,就是三昧威儀成就。 每一尊佛,不管什麼時候,行、住、坐、卧,這個威儀無不都在三昧中,因為佛的三十二相,威儀已經很具足,所以我們平時生活,常常跟大家說,行、住、坐、卧不離威儀,威儀就是法,我們也要好好照顧,我們的開口動舌、舉手動步,無不都是要在威儀中,哪怕是坐,也要有坐相,這都是叫做威儀。包含在適當場合穿著整潔的衣服也是一種威儀的展現。

佛陀在世時,僧團裡有一位名稱為長老比丘,他一天到晚就是覺得要獨住,要獨行、獨立,常常讚歎獨住、讚歎獨行。像這樣,在人群中都結了很不好的緣,很孤僻。 比丘就來向佛陀說,有這麼難相處的一位比丘,而且到處說,修行就要自己獨住、獨行,造成僧團團體的困擾。 佛陀就跟他說:「來,你叫他來。」 真的長老比丘來到佛的面前,佛陀就問:「聽說你一直都是在讚歎、提倡,要獨住、獨行、獨處。是不是這樣呢?」 「是啊!我認為修行就要了脫一切,知道因緣的牽絆,攀緣很辛苦,我為了要解脫,所以我要獨住、獨行。」 佛陀就說:「來,我還有一個,比你的獨住、獨行的法更妙。」 什麼叫做「獨住、獨行」呢?就是說「欲本乾竭,來欲不起,現欲不生,無我我所,斷於疑結。」 莊嚴道場,除了場地的布置之外,還有人的威儀、說法內容無不都是一種外在的道場,而內在心靈的道場,就是「前欲不生,後欲不起」,這樣內心一片寧靜,這比我要隔絕人群更重要。隔絕人群,很孤僻,這也是一種執著。 所以我們要去除執著,無我我所,要沒有執著,這才是真修行者。讀了這段經文之後,也提醒自己內心的道場要好好清理,法不要漏掉,煩惱不要留存,才能「微渧先墮,以淹欲塵」。

-學務長 温蕙甄(慈珣)恭敬筆記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