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佛法的護持,有三種供養:一. 利供養: 捐輸財物; 二. 敬供養: 禮敬三寶,頂禮朝拜; 三. 行供養: 實踐佛法於生活中。
對於科學及教育,也可以三種供養支持。台灣在教育不發達的早年,私人興學風氣很盛,先人有感教育之重要,總在功成名就之後,捐募興建各級學校,並提供奬學金給予清寒學生。
慈濟的第一所學校-慈濟科技大學的前身,慈濟護專,以及慈濟大學前身-慈濟醫學院,就是令人感動的例子。學校正式開學當天,學生數百人,到場觀禮的捐款興學大德卻有萬人。兩所大學創校至今,不但解決了東部學子,特別是女性學子的就學、就業問題,所培育的醫護人才投入慈濟醫院及花東衛生醫療單位後,有效地提升了東部的醫療品質,守護了民眾的健康。
慈濟的教育強調「敬」,師生互動有禮有節。在知識之前,存一念「敬」,將自己縮得最小最小,才能吸收無邊的學問。「敬」的學習態度在東南亞各國來慈大就讀的外籍生中,更為顯著。見到師長,總是恭敬有禮,起身問候,師長們也須回之以禮,無私相授。

近期教育潮流強調「自由」、「適性」及「參與」,若是失去了對教育的一念「敬」,恐與教育之目的背道而馳。尚未成熟的學生認為自己有無限的參與權,過度關心的家長,將教育商品化,認為自己是繳了學費的顧客,有立場事事要求。近日大學法對於學生參與程度的修法程度,引發各大學校長的密切關注,過與不及,皆足害之。
我們常用「栽培」形容教育對人才的培育,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於教育,師者應如園丁般辛勤,澆灌翻土,並視温度濕度適宜調整,才能獲得學生和家長的尊敬; 至於學生,也應以「敬」努力吸收,以「行」全力實踐所接受的教導,珍惜受教的機會。
有社會大眾以「利」供養教育,有師生以「敬」授受,並以「行」在各種應用面共同實踐知識,如此的教育才能發揮祥和社會、推動世界進步的力量。
-校長 劉怡均(明泓)恭敬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