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婆達多對於佛陀的種種砥毁,在僧團裡的挑撥分裂,現代心理學看來,是一種「嫉妒」的行為。
「嫉妒」(jealousy)指的是在一段關係中感受到第三方威脅後,產生的負面情緒以及破壞性行為。常見的是,老大獨受父母的寵愛兩三年後,老二出生了,此時第一個孩子感受到威脅,擔心父母對自己的愛會不會減少一點,於是對弟妹產生嫉妒,不許爸媽的眼神多看弟妹一眼,有時趁爸媽不注意時,偷捏年幼的嬰兒一把。
提婆達多(Devadatta)是佛陀的堂兄,”Deva”是天神、天賜之意,他是在親族向上天祈求後生下,身材高大,聰明靈活,容貌端正,有大神力,亦是傑出人才,揹負重大的期許,也受到許多僧眾的愛戴。見到佛陀帶領僧團,受到無上的尊敬,提婆達多起了嫉妒心,認為自己更有能力領眾。提婆達多自以為能力可與佛陀相當,卻忘了他少了佛陀六年的苦行與七天七夜菩提樹下的入定、覺悟、證道,心力與德行境界相去甚遠。
提婆達多這嫉妒心於是產生負面情緒,並衍生出佛身血、破合和僧等重大惡行,不但傷害自己,也傷害了佛陀和僧團。

提婆達多也曾想著向佛陀懺悔,不過動機不純正,他盤算著佛陀經過這麼多風雨之後,應該不會接受他的道歉,剛好落了個心量不夠寛廣的口實,將廣受批評。
佛陀沒有接受,也沒有拒絶提婆達多的懺悔,只是告訴他,心要真實,人要厚道,如果口說懺悔,仍然誑語、分化、挑撥、離間,那麼是心中無法,再怎麼道歉,對個人的成長及團體的和諧都沒幫助。
嫉妒心人人皆曾有之,是演化行為中自我保護的一種本能情緒。另一種類似但較為正向的情緒是「羨慕」(envy),「羨慕」存在於兩者之間,沒有被威脅感,而是喜歡對方所擁有的物質、容貌或者德行等種種美好。
「羨慕」如果墮落,很容易變成負面的心態,以壓抑對方突顯自身; 「羨慕」如果能再昇華,就是「見賢思齊」,加上「人人皆可成佛」的決心,「有為者亦若是」的願力,將嫉妒的強大能量轉換為自我精進的動力,是有助自我身心健康又有利大我發展的正向作為。
-校長 劉怡均(明泓)恭敬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