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中有許多神通的記載及寓言,現今也有許多學者就「神通」(梵語:Abhijñā)作為專題,發表了多篇深入探討的論文。
佛典中敍述透過修行可獲致「神通力」,以加強信仰之堅定。然而,若是為了獲得「神通」而修行,則落入欲望的陷阱,與修心正行的目標背道而馳,是偏差危險的,更無法解脫煩惱。
長阿含經中敍明,通過修習不同層次的禪定功夫,在心定柔和之後,可以達到六種神通:
「神通智證」 (神足通)、「證他心智」(他心通)、「證天耳智」 (天耳通)、「宿命智證」 (宿命通)、「生死智證」 (天眼通)、「無漏智證」 (漏盡通)。
這六種神通,在佛典中有許多出神入化的描述,在現代高等教育中,也是大學必須培養學生具備的能力。
1.大學須培養學生具備國際移動能力-「神足通」:佛典中的「神足通」意謂能遨翔天空、穿山越嶺、入地履水、通牆過壁。現今交通工具發達,學校可以提供許多補助,大學生要能善用資源,在國際移動中學習,了解社會、經濟、文化的差異,矯正成長過程中受制約的思考,提出打破人為界限,以融合眾生,和平世界的方法。
2.大學須培養學生具備換位思考、理解他人情緒、通達心理的「他心通」:人際關係的處理是大學生普遍面臨的難題,和諧關係的建構、應對進退能力的培養、以及人苦我悲、人傷我痛的慈悲心有賴同理心、換位思考能力及情緒解讀力的養成。這些能力的強弱與自小到大受到家庭與社群愛與關懷的程度,以及週遭大人的行為態度影響。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可照見他者的情緒及行為,進而基於自身的經驗,預測及理解他者的情緒,做出適當反應。社會中的大人們若能展現成熟穩定的情緒,年輕人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的活動將越有效率,全民心理健康程度越高,「他心通」也會越普遍。
3.大學須培養學生具備傾聽人間及宇宙各種音聲的能力-「天耳通」: 對於他者的訴求,必須能聽聞理解,以利互動; 對於無明的詆毁批評,必須聽而濾過,不生共鳴; 對於苦難者的訴苦,必須能傾聽同理,設法拔除; 對於大地呼吸的聲音,必須用心體會,保護地球生息; 對於宇宙間傳遞的聲音,必須深心攝受,以養謙虛。
4.大學須培養學生具備靜觀人間善惡、因果業行、環境變化的觀察能力-「天眼通」:眾生的行為反映大腦的思考及運作,也會影響週遭的人事物,對於眾生的善惡行為必須靜觀理解,勿以本能反應,引發無謂的衝突爭戰。環境中的温度、濕度、大氣、雨量、土石變化,反映了宇宙運行的節奏,必須靜觀體會,與天合一,避免破壞平衡,造成災難。
5.大學須培養學生具備回顧並解析個人、社會、家國、世界及宇宙歷史的能力-「宿命通」:了解個人的生命成長史,家國、社會發展史、世界變遷史、宇宙創始過程有助我們感恩一切得之不易的因緣,珍惜每分每秒的時間,鑑往知來,定位己身於大我中,在人生的長流裡立定目標。
6.大學教育若能培養學生具備明白苦、集、滅、道之因果,循八正道(正思惟、正見、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解脫煩惱的知及實踐力,是高等教育最高的目標-「漏盡通」。
佛典中所描述的前五種神通,在科技發達的現代都成為可能。
我們可以乘著飛機,今日台北,明天巴黎; 也可以透過大腦造影,解讀人類心理; 透過電視、影音程式看到、聽到各類人等的音聲影像; 美國太空總署(NASA)不久前甚至發佈了所收集來自英仙座星系團中心的黑洞混音; 我們也可以透過基因分析,追溯生命起源,透過文物考古,了解家國歷史。然而,如何煩惱漏盡,獲得解脫,必須時時察覺,累世精進。

上人說,神通就是「心神精通」,心念靜定後,自然具備許多特殊的能力,可以自愛利他。如果利用科技神通,散播混亂人心、動亂社會的聲音影像,其負面影響之深遠,不僅個人慧命死亡,也造成社會不安,優秀的公民須慎之,戒之。
-校長 劉怡均(明泓)恭敬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