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7日 第二十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人間佛教之全球化與在地化」國際學術會議-慈濟大學校長致詞

歡迎大家蒞臨參與「第二十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國際學術會議。

印順導師是重要的佛教思想家、著作等身的學者,持續二十年,學者專家及法師們齊聚一堂,研討導師的思想體系、意涵,以及其思想在人世間的具體應用,非常難能可貴,也在在顯示了導師思想的影響力。

「人間佛教」是導師思想的歸趣,透過正確知見的建立與實踐,可以圓滿自愛利他生命價值。人間苦難横流,但人間也是圓滿佛果的場域,導師的教示,給我們很大的希望和鼓勵。

思想不僅是理論,更需要實踐。慈濟大學的創辦人證嚴上人,即是「人間佛教」思想的徹底實踐家,並更一步的將佛法生活化,上人提出「宗教是人生的宗旨,生活的教育。」,透過親身帶領的慈善關懷,每日的講經說法,以身教、言教為大眾建立正知正見正思惟,展現成為日常生活中的如法行為,並能體會人世間的苦難,廣行慈善,從自愛而利他,成就生命意義。

印順導師的思想傳達及對近代佛教發展,特別是當代台灣教團的影響力,如同遺傳學上從一段重要的「人間佛教」基因, 轉譯(translate)為功能相近,形態不同的蛋白質,最後發展為「關懷苦難世間」的表現型(Phenotype)。

證嚴上人創立慈濟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的成就,則如反向遺傳學(reverse genetics),從慈悲喜捨的實踐中,建立了「關懷苦難世間」的表現型,進一步證實了「人間佛教」思想的可行性,從而展現了「人間佛教」的DNA。

現今我們所處的世界,正面臨滅絶與永續的關鍵分岔點,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瘟疫肆虐、戰爭對立、人口高齡化、少子女化、教育困境…等等,對個人、對學校、對地方、對全球,都是挑戰,但也是機會。如何在困境中,諦觀其中的因緣變化,從而積極地創造改善提升的方法,啟發人類內在慈悲的善性,轉換為拔苦的行動,以扭轉逆境、邁向美善,這是以佛法為根本而建基的慈濟大學,應期許達成的教育目標。

這兩天的議程,子標題是「人間佛教之全球化與在地化」。對苦難世間的關懷是人類共通的議題,需透過普世性的理論思想來建立正確觀念以化解困境,但實踐力則需仰賴在地行動,依不同的社會文化而調整,彼此學習,最終達到全球共善共榮的目的,在慈濟全球各個分支聯絡處的志工們方法各異的慈善行動中,可以觀察到這般「全球思惟,在地行動」的樣貌。

論文發表人,除了長期投入研究、學有專精的教授,亦有在學的青年學子,展現了印順學,乃至佛學,承先啟後、欣欣向榮的永續風貌。

今天,很榮幸代表慈濟大學,歡迎大家,祝福各位與會佳賓,身體健康、法喜充滿,也預祝研討會成功圓滿。

-校長 劉怡均(明泓)恭敬筆記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