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我們要發大心,立大願,行大志業,我們若有發這樣的心,立這樣的願,追求佛法,才不會偏差。
有大根 具大智
信大法 解大理
修大行 立大因
成大果
故云 覺有情者
這段故事提到阿闍世受提婆達多的影響,開始心裡產生反逆父王的心態。 所以兩個人相約,你反佛,做新的佛,我來反我的國王,我篡位,我能當新王,所以兩個人這樣合謀。韋提希夫人(阿闍世的母親),她覺得人生為何如此矛盾,最親,最愛的孩子說變就變,這樣,做這種忤逆的罪,無法輔導他,她對這個人間她很厭世,但是為了國王,為了這個國家,所以,她只好要忍耐。 不過,她的心靈的依靠就是佛,所以她向佛求法,佛陀就為她講解《觀無量壽經》,成就韋提希(證)無生法忍。
一次,阿闍世王和他的母親韋提希,共同要吃飯的時候,阿闍世的兒子,很調皮,在玩一隻狗,一直就要跟那一隻狗玩,如果要他吃飯,他就說他要狗和他坐在一起,阿闍世愛子心切,好啦,好啦,狗來,兒子也來,那隻狗坐在他兒子的身邊。 阿闍世,很慨嘆,就跟他的母親說,我堂堂是一位國王,我竟然為了愛我的兒子,所以我跟狗同桌吃飯,韋提希在這時候很憂悽,就跟她的兒子說,你知道嗎?你小時候,你的腳趾受傷,有化膿,膿很多,你脹、痛、腫,你哭了,你的父親為了減輕你的腳趾頭,裡面化膿,腫起來,為了要讓你舒服一點,他用嘴為你吸出,腳趾頭的膿和血。 當時阿闍世聽到,他非常的震撼,也非常的懺悔,趕快叫人,去打牢獄的門,要請他的父親出來,但是父親受到驚嚇,想著我的兒子來開門,一定是要來殺我。 那是一時的動念,也是因餓了很多天了,沒有體力了,又心執著在,吃四天王天的餐食,所以在這個當下受到驚嚇,就這樣往生了。阿闍世開始很悔悟,很懺悔,後來文殊菩薩接引阿闍世,將阿闍世帶到佛前去,就這樣懺悔過去的錯誤,開始皈投佛法。
閱讀此段讓我想到很多年前,有一個講說孝順的故事,故事大意是說是主角因為嫌棄父親年紀大行動不便,在吃飯的時候就隨意將碗放在父親的前方地上,讓父親自己趴著吃。有一次孫子看到爺爺趴在地上吃飯,孫子就說我也要在地上吃飯,主角驚呼說怎麼可以趴著吃飯,孫子說爺爺也是阿。這故事反映著家裡有什麼樣的模,孩子就是這樣自然的學習著。孝順就是家人在面對生老病死,或是老化的過程中我們能夠同理悉心陪伴。家人老化走路無法挺直走得很緩慢;吃飯也是慢;上廁所也是慢;聽話聽不清楚;說話也是含糊不清等,但為人子女的心裡卻想著趕快趕快而不耐煩。事實上是沒有人一輩子都會這麼健康的,看到了這樣的故事感到很心酸卻也提醒著我,如 上人開示所說的一個舉動就會造了一個的緣(好緣或惡緣),學佛時時要顧好這念心,所以多用心,很多事情都要更用心才有進步的機會。

最近因為自己做錯一件事情很懊悔,在處理某一件事情因為自己在傾聽對方的話時,僅就字面上的意思回答,造成了誤解,也在應答對方詢問電話時,當下一個直覺反應的回應,感覺也讓對方不歡喜,讓我很擔心因此斷了彼此很好的緣分。我反省到傾聽的重要性,並且應該要考量到全面的關聯性再回應問題。後來的會議中我坦承疏失和錯誤,並且用心地找資料期望補救讓對方不受到影響,取得共識之後繼續往後處理,也很感恩過程中很多貴人在我心慌的時候提供我資訊相助。事後我自我反省往後要更用心傾聽對方的需求,不能只針對字面解釋回應,要有通盤的考量,才不會造成負面影響。即使是執行如常的工作,但用心就會發現還有很多小細節是可以更多的學習的。
人事室 彭秋香同仁恭敬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