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的校務行政中,「忍」,的確是所有主管必須的修行。然而,忍之有道,則智慧生,事理圓; 忍之無道,則道心減,身心傷。
在工作上人與人互動,一定有不同的立場,對於同一件事的處理方式,也有因專業及背景不同而有不同的解法。此時,因循制度,是最好的方式,偏偏有些事情在法規制度上,有解讀的空間,則必須以智慧思考、討論之。
討論時,如果有人和我們的意見不同,通常我們都不會太高興。不高興的原因可能是對方的言語用字太重了,或者感覺自我的尊嚴、權威受到挑戰。
成熟者必須就事論事,不論反對方的言語如何刺激,我們要相信是對事不是對我們個人。有了這一層抽離,就不會感到難受。即使對方針對的是我們,也可先忍住,思考如何回歸事理本質的討論。
行政工作這麼多年,我當然也有無法安忍的時刻,但到了近兩年,發現可以安忍住心的比例越來越高了,或許算是一種進步。
無法安忍的,多半是所說不如實,誤導聽者或討論者的決定及觀感。不如實地傳播言論、知識、關於人的種種,會破壞團隊的信任及組織的聲譽,於小我可默擯之,於大我則必須適時就事就理澄清,使大眾能信解真實。
至於對事的意見不同,倒可以安忍,其後多半與他者的自身經驗有關。不安全感,被剝奪感,信心不足感,執著我相,都會影響彼此的溝通。
重要的事進一步對話,互換位置思考,可以達成某種程度的共識。改變自己較為容易,如果總是「我對」、「你錯」,永遠站在對立面,很難上同一條船一起努力。

不致傾城的議題,也毋需爭個你對我錯,就像這大海與天空之間,有不同層次的藍,但融合地完美無比。故別太堅持藍色的色號,留給彼此一些修行以增慧的空間,或許更能合和以互協。
-校長 劉怡均(明泓)恭敬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