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讚嘆他者如此這般行善助人,即 「功德」無量。
什麼是「功德」?
證嚴上人解釋:
「所謂『功德』,就是往自己的內心去用『功』,內在心靈、觀念完全改變,整個人如脫胎換骨般,自然顯現出『德』相;而這莊嚴的德相,令人見之心生歡喜與讚歎!」
證嚴上人強調:「內能自謙是功,外能禮讓是德」。
「內謙外讓」
是很深的修行境界
必須透過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
而後能生禪定、智慧。
我們覺得自己很謙虛,但可能只是口頭上的。
「沒什麼啦,拙作發表在影響指數20的文章,是很多人的幫忙。」
「我三年能夠博士畢業,真的很幸運。」
「我的研究衍生的專利不多,20多項而已。」
「沒有啦,我沒幫多少忙,只是捐了OO萬而已。」
自謙的言語底層,是自滿的心態,唯明心見性,才能展現真實功德。回歸本性,深切檢視,自己真的努力了嗎? 所得的成果是否實在不誇? 沒有大眾的支持是否能夠成就?
如果念念無滯,常見本性,就能明白我們的成就無法自外於群眾、社會、團體的幫忙,所以也要能回饋眾生。心常不輕,行常普敬。
回饋眾生,幫助他人培的是「福德」。
梁武帝問達磨祖師,他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可有多少功德?
達磨祖師回答:「沒有功德。」
「福德」是無常、有限的,行善若是懷著功利目的,無助於功德培育; 但透過利他造福,進而修養自身的德行,則不生不滅,所以說「功德」無量。
前幾日和黃院長一起探視修養中的同事。雅緻的洋房前是一方整理得生機盎然的小花園。房內一塵不染,光潔明亮,四處可見老師所陪伴的大、小學生回饋的卡片和手作小禮。除了提攜學生,老師也承擔職志組隊協力組長,常年帶領職志發放,助唸,募款,訪視,在社區中恆持行經。

老師躺臥榻上,身形已然消瘦,但雙眼仍然堅定慈善,容顏是安祥菩薩。
更難能可貴的是師丈和銀髮母親也都從容自在,温暖有愛地陪伴。
一家人的修行深厚,特別是面對生命大關的老師,過往自性常行助人,如今心體離念顯德,是真功德。
法華經《法師品》中,強調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的功德,於《分別功德品》再加入信、解的重要性,也強調自身修行的必要,才能進一步化他。
那日與老師道別後,在洋房前深深擁抱感恩老師慈祥禪定的母親。
午後靜巷,感受到天鼓自鳴,妙聲深遠,天華、天香、天衣繽紛散落,隨風飄揚。
虔誠祝福。
-校長 劉怡均(明泓)恭敬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