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一方藥引,促使人們願意思考、改正積習或開始延宕已久的功課。當這方藥由我們敬愛的師長或父母開立,藥效更強。
許永祥醫師的追思會上,有學生提起老師殷殷的叮嚀,讀書、助人、鑽研病理的重要性,他一直不在意,直到老師往生才終於明白。
法華經第十六品《如來壽量品》中有一則經典的《醫子喻》,一位精通醫術的父親面對中毒已深卻不肯服藥的孩子們不知如何是好,只好遠離家門後請人回來告訴孩子自己已死,孩子震驚悲痛當下想起父親所開的解方,終於願意服藥,不致病入膏肓。父親則等到孩子痊癒之後,再回家向孩子說明自己的用心良苦。
良醫是佛陀,對治人世種種苦痛所開出的藥方是醫治人心的佛法,人們好比醫子,如果覺得佛陀永遠都在,那麼對這帖佛法之藥就不會珍惜服用。
死亡是一生無可避免的過程,但人們總以為最後的道別才是死亡來臨,有時即使最後的道別也歷經一段漫長的時間。

「你好,我是誰?」中曹汶龍醫師與曹奶奶的故事,感動了許多人,也教會我們陪伴父母的方式以及修習人生功課的重要性。
「爸爸教我的人生功課」(Memory Lessons: A doctor’s story)作者Jerald Winakur是一位專攻老年醫學的內科醫師,他在這本書中紀錄了自己與父親一生的故事,父親罹患失智症後對家人所造成的影響,以及自己如何以醫者、人子的身份照顧父親,面對父親的老化凋零所學習到的人生功課。
人生中的角色扮演是動態的,我們曾是父母親鍾愛的孩子,在老化的過程中,父母漸漸會成為需要我們照顧的孩子,明白這樣的自然轉變,就能有更多的耐心陪伴年長的父母。我們面對生命實相,照料父母的方式,下一代也在觀察學習著。
學生、人子多半聽不進老師及父母的諄諄教誨,總要在失去依止時才幡然悔悟。
我們無法為死亡做好準備,然而我們一生中所做的每件事都在為往生的那天做準備。
現今地球之母也正以氣候變遷,能源短缺等種種現象警示人類大宅已燃,若再不改變生活型態,清淨源頭,將如中毒日深,終不可治。人類應即早醒悟,因資源之怠盡、地球母親之亡將是不可逆的過程,無挽回之可能。
-校長 劉怡均(明泓)恭敬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