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無量壽品-談臨終關懷- 2022年06月04日 靈山會上●品書筆記分享

「我智力如是,慧光照無量,壽命無數劫,久修業所得」《法華經.如來壽量品》

因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慾,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佛陀為了開啟善根,在法華經中「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引導大眾行菩薩道。

一位同事進住了心蓮病房,因為疫情緊張,探病不便,聯絡了電話問候。有同事提醒,多鼓勵,因病患的求生意志仍然很強。

臨終關懷向來不易,也因人而異。重要的是了解臨終的親朋好友的心裡是否仍有牽掛? 應助其轉念了曉,輕安自在。協助臨終者自身的覺知最重要,而非不停說服其「放下」。

曾探視一位癌症末期,年紀比我還輕的同事,那時她已非常瘦弱,然而躺在病床上握著我的手仍然強而有力。

「校長,我會堅強加油,我的孩子還小呢。」

那一刻,我了解:「校長」,象徴依靠,握著我的手,她期待得到力量,努力支撐著,放不下的是孩子。

於是,我肯定她的心力,輕撫她的頭,告訴她:
「是啊,妳一直都很努力,對學系、對學生那麼認真,這陣子又度過了那麼多次的化療,真的很棒。現在,要放輕鬆,有時不要太用力,身體會更舒服,好嗎?」

她點點頭,可以理解我的用心,臨終者對於信任者的勸慰會專心聆聽,他們需要支持,所以每一字每一句都要謹慎。

「兩個孩子也不小了,都長大囉。剛剛看到姐姐,很穩很大器,是個好孩子,妳把孩子們教得很好,我一點都不擔心。慈中的老師們也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般照顧,我們可以很放心。」

她點點頭,彷彿又寛心了些。聽到校長肯定自己把孩子教得好,稍可解除一些未能陪伴孩子的歉意。如果孩子們最後可以向母親道感恩,更能讓母親放心。

我的弟妹臨終前,向父母道歉,是親家母很好的家教展現對長輩再也不能陪伴的遺憾,母親則向她感恩,感恩她多年來如女兒般的貼心守護。弟妹向我道謝,因為她知道我會好好引導她的孩子成長向學;她很清楚地要我為她解釋病因,因為她希望明白究竟。

我也向弟妹感恩,感恩有她與我成為姐妹,許多日子裡陪伴我的爸媽,温柔體貼,也感恩她對弟弟和姪子的照顧,無微不至。

姪子向媽媽道愛、道感恩,請媽媽放心,他會好好照顧自己,也向媽媽承諾會努力求學、做研究,找出致病的機轉和預防的方法。目前為止,姪子都守著對媽媽發下的誓願,認真本份地求學、研究。媽媽的愛無量,一直都在。

有時,雖然肉身仍在,但親人早已遠離,像是失智患者,臨終前可能好幾年都識不得家人,因此道謝、道歉、道愛的話須在平常生活中常常說。

那位住進心蓮病房的同事,平日帶著學生服務學習,廣度偏鄉學子,是在教育中實踐佛法,對生命真義有深刻體認大菩薩,因此,對她的問候以不同的方式。

談話中,可以感受她的心很安定,很自在,所以我告訴她,很為她感到高興。修為甚深的同事反而為我加油,說校長那麼忙,仍然打電話關心,很是感動。請校長努力帶動,讓這所有愛的大學邁向一流。

於是我們為她祈禱,傳送上人會客室美麗的山茶,縱谷青山、綠野、結實累累的稻穗,以及滿樹燦紅的鳯凰花,讓病房中的老師,可以感受夏至前的生機。從已讀的「雙勾」中,可以想像她接受美好祝福的喜悅。

上人在2018年提出「壽量寶藏」的概念,鼓勵年長的志工們不要受困數字上的年歲,應該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將有限的生命化為無限的慧命:「覺性無量,慧命無窮無盡,就是『壽量寶藏』的意義。」

「我智力如是,慧光照無量,壽命無數劫,久修業所得」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

有人年壽很長,但活得空虛; 有人年歲雖短,但活得精彩。

故,是有限,是無量,端視能否珍惜分秒,延展慧命。

因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慾,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佛陀為了開啟善根,在法華經中「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引導大眾行菩薩道。

2022年2月22日一篇發表在「老化神經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期刊的研究顯示: 在一名心臟停止搏動的30秒間的87歲病患大腦,紀錄到的腦電波模式與做夢或回憶時相同。通訊作者Ajmal Zemmar教授表示:這種大腦活動顯示人臨終時可能出現最後的「人生回顧」。

臨終關懷,以一念慈悲心祝福,也從臨終者的示現提醒自身珍惜可貴生命。若能體認臨命終了時只有自己一念心力最是無量,必須度每日為可能的最終時刻,步步踏實,那麼臨終時若回顧一生,也才能自我關照,無悔無懼。

身體「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生命「非實非虛,非如非異。」

「沒有生死,只有菩提。」

#Enhanced Interplay of Neuronal Coherence and Coupling in the Dying Human Brain. Raul Vicente et al., Frontiers in Ageing Neuroscience, Feb 22, 2022

-校長 劉怡均(明泓)恭敬筆記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