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既拔已 復為說法-2022年06月01日 靈山會上●品書法喜分享

三明六通道品發

慈悲十力無畏起

眾生善業因緣出

《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

上人教導我們慈悲與智慧的愛,做為父母作為孩子可能會寵愛但是不能溺愛,適當的教育要教給孩子。可能有的年輕人家境不錯,不用太努力就可以享受物質生活,但是父母會年老,孩子最後要靠自己,所以自己的生活態度和智慧要培養。以前我曾請孩子洗碗,孩子問說那要給我什麼?我開玩笑說:財產給妳。其實是開玩笑的說,我要表達的是應該做的就要做好,媽媽以後會留給妳該留的。有的人家境富裕卻會喊苦,不知足的苦唯有要用教育。「苦既拔已,復為說法」的分享,拔除眾生苦難也要施與教法,才能有智慧。例如慈濟的賑災,給予受苦的人給予關懷,現身說法也為他種下善的循環,幫助的快樂會自然分享感染別人。比較辛苦的地區的人可能受人幫助的,接著用善的循環投入慈濟的工作轉介給別人。拔別人的苦,感受這份愛,延伸善的循環,對於受苦的人要伸出援手要給予安穩的樂處,幫助與教育。不只是短暫的解除困難,我們是要長久的陪伴。就像慈濟蓋大愛屋或是援建蓋學校都是長久的陪伴。喜無量和捨無量,投入愛必須要有教育的意義。才不會只是短暫的關懷而是長期的。

如來室者

一切眾生中

大慈悲心是

如來衣者

柔和忍辱心是

大慈悲為室

柔和忍辱衣

諸法空為座

處此為說法

上人說我們本具與佛同等的大慈悲心,本來就有一份善念,覺悟之後的如何展現在慈悲眾生拔除眾生的苦難,體會眾生剛強難調伏。修行要著如來衣,要表達出修行者的柔和和忍辱。 上人說慈濟宗門就是要走入人群,要接觸人群才有辦法去體會,看到了就會慢慢調整自己的說話,可能去參與活動中感受到什麼,或者接觸到不一樣的人給我的感受。就像我自己之前在接觸第一次有情緒的人,可能會有直白的回應對方,多接觸幾次品書慢慢化為自己的東西和對方回應。可以慢慢讓自己有一點成長。「柔和與忍辱」。慢慢學還有一個是忍辱,必須要接受突然的情緒或是一個不公平的待遇的人的抒發,可能就會發洩在自己的身上,現在換個想法替對方想是否遇到困難的點,慢慢的理解他,再想辦法看如何可以給予幫助。

看到 上人分享影片,我覺得很有意思,有多少力量就要去付出,好的事情需要一點點的去付出,但有些人可能不肯因為小小的好的事情去付出,很多人卻因為有「利欲」,想要占為己有。其實不要用的就要遠離,不應該用的就應該要去遠離,避免產生不好的共業。當遇到利欲的想法,我們要學習有智慧去選擇,因為其實會有更多人會比我們更需要。

人事室 彭秋香同仁恭敬筆記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