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梵語音「禪那」{dhyana},意為心念靜寂,不隨境轉。
靜寂清澄,必須不著外相,專注內在,很難得的修行。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Richard Davison 教授長年以研究如何使大腦更平靜快樂為志業,他曾經對常年禪修的僧侶做過腦波及功能性核磁共振測試,一系列實驗的總結是禪修可使大腦神經迴路改變,管控恐懼及憤怒情緒的杏仁核活動降低,正向迴路增強,專注力提升,慈悲同理心強化。
「定」的境界可以透過禪修提升,也可以經由服務助人達到。在許多慈濟志工的身影中,面臨大災毫不畏懼,一心以救人為要,這就是內心寂靜之禪定。

泰國瑪希竇大學的醫學生必修禪定課,印度學生告訴我他們某些學校的教育中也學習瑜伽和禪修。
「學校如何教禪定呢?」我問。
印度學生答:「數息。眼觀鼻,鼻觀心。」
「你們覺得對於生活有幫助嗎?」
「以前不覺得,現在感到幫助很大,會常常練習以前學校教的禪修方法。」
「為什麼現在會常練習呢?」
「希望保持情緒平靜,去除壓力。」
「所以是老師(我)給了太大的壓力嗎?」老師微笑著問。
(不好回答)
殊不知,壓力也是訓練禪定的另一種法門。
-校長 劉怡均(明泓)恭敬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