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段的經文,心中很有感觸,記得在我學生時期有因緣參與水懺的演繹,其中有一段懺悔煩惱障的段落,把人一生的五欲「財‧色‧名‧食‧睡」,展示得很清楚。有一段這麼寫的:「累劫煩惱因意起‧懺悔瞋恚忿怒懷害心‧暴躁習性常傷人」。我覺得人的一生沒有永恆的快樂,常常勉勵我們自己要懂得知足常樂,但是古人常常說一句話樂極就會生悲,「人的生的五欲,財‧色‧名‧食‧睡」,就像無形的鎖鏈綑綁著我們,看起來很快樂,但是一個不注意就會墜入地獄。
上人常常勉勵我們「多用心」這三個字,我第一次聽到的時候,就是以為要我們認真一點,當時還是學生的我沒有太多的感觸。後來到現在我慢慢的可以理解,為何我們容易墜入業力的綑綁,因為我們都是凡夫,一個心念沒有顧好,就會起無明煩惱,然後造惡業與結惡緣。反思到我現在的學務工作上,因為學務工作上要常常和學生接觸,因為對自己的工作有強烈的責任感,有時候我不太懂得變通,就會變得有點固執,也因此就沒有所謂的退讓,當時內心有很強烈的狠勁,就是一股勁兒,說穿了就是有點氣焰囂張,不想被來洽公的人壓過去。
也因此在工作上會容易起煩惱,常常會和自己比較好的學生去談論另一個學生可能做不好的地方,也會覺得來洽公的人總是要來找我麻煩的感覺。而那段時間和我陪伴的社團原民社的孩子,有時也會處在一種情緒未爆彈的情境下,隨時可能容易引爆。這樣的煩惱常常讓我工作壓力很大,情緒壓在心裡,學生觸動到我的時候,那個開關就會爆炸。
後來在讀到法華經這段的時候,看到 上人提到「摒除煩惱轉成菩提」。在今年我報名培訓,我想起學生時期的陪伴我的慈誠懿德爸媽,當面對不懂事的我們,譬如我們常常用一些直接的情緒反應,甚至言語不遜來回應,但是我們其實清楚知道爸媽用愛與關懷來教育我們。現在會報名培訓就是想更深入學習上人的法,效法慈誠懿德爸媽,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以身教代替言教」。

在一次培訓課程,師父分享,既然開始培訓了,就要學習盤點自己生命的歷程,透過培訓課程反觀自性,培養正知正見,訓練自己的心念要很禪定。也因此開始常常學習接學生的變化球,面對挑戰或是與學生關係緊張的時候,就是運用到了「靜‧思」,在情緒爆炸之前要能夠靜心思考,用「靜‧思」兩字來取代強烈的情緒反應,所以在開關爆炸之前,我就開始警惕自己用愛陪伴學生。也因為這樣的調整,我發現在推動學務工作上,比之前還要順暢很多。校內很多師長分享看到近年原民社團的孩子表現非常突出,在很多典禮的演出上非常精采。這段過程我反思到改變自己與陪伴孩子,一起努力而看到成果。所以當我發現在我把情緒拋在腦後,煩惱拋掉之後,我與孩子們多了很多情感的連結,不讓煩惱引導我的思緒邏輯,就像菩提大道一樣直直走不會遇到阻礙,真的很有感觸。
還有一句「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也是提醒我過去自己只會挑剔學生問題,不敢直接面對學生的挑戰的話,很容易會有傲氣和煩惱。我應該要清楚地知道,我們雖然是凡夫,但是我們要學習守戒要有戒律。
奉行教戒守持心志
防非止惡增長慧命
師父提到人人皆有佛性,但是偏偏我們是凡夫,容易會有煩惱心。凡夫要到佛的境界是要分秒勇猛精進的,減少一分煩惱就是多一分智慧。其實這境界對我來說是很挑戰超高難度的,也因此培訓時有時會有一些退轉心,面對自己很真誠的反應,知道自己又起煩惱了。但是慈濟就是有很神奇的力量,引導我走進去,我想,這就是善的連結與力量。「奉行教戒,有戒就會有定力;有定就會有智慧」。如果我有智慧,面對境界與挑戰的時候,我就不會被煩惱取代我做事情的方法。所以以過去自己的經歷來看,以前的錯誤和不對的習氣,現在就是要一一的清除乾淨,因為內心有了戒律,就能防非止惡,進而產生智慧。
-學務處生活輔導組 冉少文同仁恭敬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