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行品中有一則著名的「髻珠喻」,譬喻《法華》智慧珍貴,不隨意宣說,個中真義如髻上明珠,只有戰勝自己內心魔王的人才能獲得。
轉輪聖王派出眾多將士出征,大勝而歸,聖王論功行賞,將所有珍奇寶物皆取出搞賞有功之人,唯獨髻中明珠,只頒予最有功績者。
修行的過程彷彿與自己內心的煩惱魔王打仗,降伏煩惱,好比戰勝魔王。然而煩惱起起落落,有時壓得住,有時管不了。能壓得住煩惱魔的人也算成績不錯,可得嘉奬; 然而最稀有的髻珠,唯能清空五蘊,又能幫助眾生者值得佩戴。
教育者也可運用髻珠之喻,雖然有教無類,以鼓勵學生發揮潛能為原則,然而奬賞不宜泛濫,避免學生習得淺碟知識、稍有成果即自滿,不知珍惜學海寶藏。唯有勤耕不輟、又能入群服務者值得大奬。

每年的師鐸奬、醫療貢獻奬也如髻珠,頒給專業傑出又願意奉獻偏鄉弱勢,或對弭平教育、醫療落差功績卓著的大船師、大醫王。
「取乎上,得乎中; 取乎中,得乎下。」師生個人,乃至大學都應設定高標,跨過一個標準,再將標竿拉高一尺,懷抱遠大的髻珠之志。
-校長 劉怡均(明泓)恭敬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