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告訴文殊師利菩薩,在惡世之中,若欲說法華經,必須安住四種法門,也就是身、口、意、誓四種安定喜樂的方法。
為人師表,自修四安樂行,也能運用於教育。

一為身安樂行:
身須安住於菩薩行處,持六度萬行;身也須安住於善知識親近處,以求精進。成為老師或教授後,也得記得在各方面尋求典範,於師道中成熟。
我一路教授生涯發展的過程中,都有好幾位學術界的前輩菩薩引領,如今承擔校長,也有幾位優秀的大學前校長做為顧問。有時一個指點,一句提醒,就可使決策的過程安定有信心。
各位老師們如果在教學研究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也別不好意思尋求協助,走出研究室,親近大菩薩,可獲得寶貴的經驗,避免走寃枉路。
許多望重杏林及杏壇的醫師、教授看似智慧優雅,其實一路行來,都歷錬深厚。
所謂菩薩行處,是「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
面對挑戰辱罵,能住忍辱地,不以剛強用語,順從真理,也不會動輒得咎,暴發脾氣,任何狀況下都能心平氣和,不驚不懼。
二為口安樂行:
身為教授,於學生同事面前,安住口語,不批評其他學者,散播無證據之事,也不隨意美言,誇大他人或自己成果。對於學生所提之問,勿小看之,必須基於事實數據,為之解說,助其成長。
「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三為意安樂行:
從事教學研究,對於其他學者,勿起嫉妒詆毀之心; 討論學術,不做無意義之戲論; 對於學生,懷大慈悲心,不輕視學生潛能; 對於資深學者,視為慈父; 面對大眾,如實傳播知識,不添增,也不保留。
「若欲說是經,當捨嫉恚慢,諂誑邪偽心,常修質直行。不輕蔑於人,亦不戲論法,不令他疑悔,云汝不得佛。是佛子說法,常柔和能忍,慈悲於一切,不生懈怠心。十方大菩薩,愍眾故行道,應生恭敬心,是則我大師。」
四為誓願安樂行:
對於教授志業,懷抱使命感,誓願以大慈心提攜學生,以大悲心關懷社會,如此才能一生安住於學術,是學者的誓願安樂行。
-校長 劉怡均(明泓)恭敬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