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迦羅越,這位迦羅越就是一位大長者,很虔誠,他讀佛經讀很多,常常去寺院禮拜,也很認真讀經。
經典裡就說:文殊師利是莊嚴智慧,已經是過去七佛之師。他的學生當中,就有七位成佛了,前後成佛。所以,這位長者一直覺得,若能見到文殊師利菩薩,這是他一生中修行最大的願望。於是,他就在他的家裡設供,常常在供僧,供僧當中,一定留一個空位,這個位置就是在高位,讓它高一點,就期待文殊菩薩能感應,前來受供,經常經常設供。
有一天,辦得很豐富,也是很多比丘來,順著他的位置這樣坐好,那個空位、高座,還是空的。所以,有一位全身垢穢,整張臉說有多髒就有多髒;眼,眼睛都是骯髒的東西糊住,鼻子流著不淨的東西,所以全身很骯髒、很不乾淨,所穿的是很破爛,所以他這樣一跛一跛,意思就是說,跛腳,一跛一跛的,這樣拄著枴杖到了,很大方,就坐到高座上。
這位長者看到了,心很不歡喜,從高座將他扶下來,說:「這不是您要坐的,來,下來。」將他拉下來之後,半推半拉,將他拉到旁邊去,讓他在一個角落,還是布施給他吃。這樣來來回回,有好幾天都有出現這樣的人。
就是,這位長者,有一天他就去寺院,還是向佛頂禮,在寺院向佛像頂禮,還是在那裡誦經,還是一樣在那裡祈求、發願:「我一直一個心願,別無他求,只要求見得,莊嚴的文殊師利菩薩。福慧雙俱、形象應該是莊嚴的菩薩,為何這個高座都是空的呢?」
向佛這樣祈求之後,人很累,回到家裡,就開始休息了。這當中,好像夢中有人這樣說,這個聲音就說:「你要求見菩薩的願,有成就啊!文殊菩薩七次上你的高座,卻是被你七次把他拉下來。這就是有前後七返,菩薩在你的高座上,你硬是不正面看他,你你的用凡夫心來看菩薩。」
那時候恍然大悟:「原來文殊師利菩薩,現這樣的相來受應供,我卻是以相取人。」自己很後悔!這個聲音又說:「學佛,要學得真如實智,要撥開那個形象,修行必定要用慈悲平等的心,你要供養,你要用大愛無私,真實的心供養,這叫做虔誠,這叫做慈悲。虔誠、慈悲的心,必定是要平等,這叫做慈悲等觀,你還有分別心。」所以這位長者恍然大悟,原來就是這樣。

看完這則故事真的非常的感同身受,一切的重點都不在眼睛看到了甚麼,而是在內心是否真的清淨。修行很久的長者都可能犯下這樣的錯,那麼大眾是否又更陷入這種成見呢?現在大家都在說這個世代是個看臉時代,若沒有臉則至少要有錢財,可以讓自己的外表光鮮亮麗。但我常常思考,究竟擁有這些身外之物,能改變甚麼嗎?若自己的心沒有清淨,再光鮮亮麗的外表,都無法為內再加分。
-醫學系 吳同學恭敬筆記
我很認同吳同學剛剛所說的,重點真的不在眼睛所見,我們不能被外表所影響,而潛意識的對不同人做出不同的行為,我們不可以心有著相,若人人都助長著這個風氣,大眾會漸漸變得追求物質生活,而忽略了真正的內心感受,漸漸的會被這些外物所迷惑而喪失了自己的本意。追求外表和對不同人做出不同行為都透漏著自己有所求,希望求的回報,認為人有高低之分,因此貶低低等,喜好高等,這樣的模式,痛苦的反而會是自己,被狹小的框架困住,所追求的永遠是這些外物,內心則無法被正確的佛法所滋潤;因此我們要時常自我警惕。
-醫學系 侯同學恭敬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