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與死 – 2022年05月14日 靈山會上●品書筆記分享

一般的人總是戀生畏死,然而,生死相續,自然法則。

十二因緣,無明至老死,就是佛教循環的生命觀。當我們送別往生者時,多半悲傷不已,有一部份是傷逝,不捨昔日共同擁有的美好,也記起苦痛的回憶,一切均已成空; 也有一部份是再次被提醒無常為常,自身的生命也有結束的一天,又驚又恐,不知是否來得及實踐理想和志業。

由生而死,並非數十年一期,事實上我們身體內的細胞每天都經歷了生與死。

在發育的過程中,有些細胞完成任務後,就會進入凋亡(apoptosis),細胞凋亡是在細胞一生成時就計畫好的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等待某些因子啟動凋亡基因,進行凋亡程序。

凋亡可以確保體內小宇宙的穩定,一但細胞凋亡狀態失衡,會導致各式疾病的產生。

另一種細胞的死亡是壞死(necrosis),細胞受到外力如高温、輻射、毒素、酒精、營養失調、強酸鹼等因子,誘發永久性細胞的死亡,進而影響周邊組織,形成更大面積的壞死。

故凋亡是正常的死亡,而壞死則是不正常、破壞性的死亡。

對於受傷或死亡的細胞及組織,生物體內的幹細胞也可分化出新的細胞進行修復,是細胞的新生。

投身病理學研究32年 緬懷許永祥醫師付出https://reurl.cc/GxAMzx

昨(2022/5/13)許永祥醫師/教授的告別式,我們從影片中回顧他一日當三日用的人生,貢獻於病理學及醫學教育,是後輩醫學生的典範。前來與許教授告別的師生同仁及學生們長長的隊伍排到大捨堂之外好遠,慈濟幾位資深前輩,以及望重杏林的醫者也都前來相送,令人感動。

許教授雖已往生,但所培育的學生將接棒醫者志業,所發表的研究將持續為後學者引用參考,法身慧命永存。

行道從來不計身,從醫一世無量義。

哲人已遠,留予我們深思生死真諦。

-校長 劉怡均 (明泓)恭敬筆記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