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靈山會上,已經坐定了,也講說了《無量義經》,《無量義經》後面還有,還有很多無量的法,所以希望人人把心定下來。
佛陀很快就開始坐著入定,所以人人能體會佛意,同樣還是在那裡坐下來等待,等待佛陀再接下來的妙法,所以在這當中,佛心不動,人人的心也是恬靜,在那裡等待。
人生學佛,莫不都是四弘誓願
在《無量義經》講了之後,更是加強人人的信心,所以人人能發四弘誓願,對治煩惱;四弘誓願,大家應該都知道,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所學的法門,不就是要度眾生嗎?要度眾生學諸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要斷煩惱,這就是一個善的循環

所以人生學佛,莫不都是四弘誓願,這樣不斷輪轉,才能入佛道。
所以這就是要用功,用在六度萬行,自他雙利,學佛自利己,成正覺,教導他人人人能接近佛法,所以這就是,自他兼利的法門。
畫面感1 四花六動
這是四種花,從空中一直散落下來,「普佛世界,六種震動」;曼陀羅就是適意的意思,曼殊沙華就是柔軟的意思,意思就是適意和柔軟,有大、有小、有紅、有白,意思就是很美的花,這是經典的形容。
在靈鷲山,是在山上曠野的地方,如此莊嚴的時刻,說不定風微微一吹,樹葉落下,或者是樹的花散落下來,有花、葉,不斷地飄啊飄下來,那種境界,「天華悅眼」,看到花葉這樣飄落的時候,又這麼多人的心境,所以會將它描寫成天華悅眼。
眼睛看到散落下來的東西,讓我們很歡喜,那個心境,寂靜的境界,一點點的形態,都讓我們的心很有感覺
畫面感2 佛陀法相
佛陀三十二相之一,就是白毫相光,這個毫光,就是在眉毛的中間
這是一個境界,佛陀所坐的方向,光照過來的時候,大家用很歡喜的心來看佛,佛相眉間的中間,有這個毫光的相,這是在描寫眾人在那裡,那個境界的感覺,大家的心境,所看到的形態,那就是一種莊嚴。
以畫面感進入情境,滌心垢
眾生根機不齊,眾生習氣剛強,所以佛陀就開方便法,設權教,「權」,就是方便,來適應當時剛強的眾生,以及這種煩惱很重的眾生。
所以就要用種種方式,慢慢地來誘引,讓他的煩惱,一層一層撥開煩惱,讓他慢慢地能夠,心靈能夠慢慢地,把智慧的光顯現。煩惱就是污垢,所以要用很多的方法,去除眾生種種的煩惱。
環境影響心境 善因適悅諸佛本懷
「適悅諸佛本懷」,每一尊佛的本懷,都是有含藏著,教菩薩法的微妙的法,教育就是要用柔軟,所以諸天以小大適意花,來表達現在這本經,就是在教菩薩法。
而且是柔軟之法,柔軟是表達所有人的心境,不論是當場要聽法的人的心境,已經不是剛強,已經是接受了佛法,人人的心境都是,適意柔軟的時刻,尤其是應該說大乘經,無量義,將來也是要轉載人群中,所以這是人人若體會得到,人人能夠將法輪轉入人群,所以這必定要適眾生之意,也就是調伏眾生剛強之心,以剛強轉為柔軟,這就是這個法的功能效用。
柔軟適意法門
柔軟,適意,適大眾之意,這個花適應大眾的意,有小、有大,小的,就是用小教度進來,大的,就是利根的人,一下子就能夠接受,聽聞佛法,起歡喜心,我們的心境看到的境界,讓我們很歡喜,調伏我們心靈的煩惱。
臨場感 地動六義
這個「震」的意義,就是震落一切根塵識,使眾生同證入無量義處,「又震動有驚怖諸魔」,「警覺放逸者之意」,所以常常跟大家分享過的,這個天下驚世的災難很多,我們要有警世的覺悟,何況我們在聽法的時候,我們要專心一意,不要讓它昏沈了,不要種種煩惱魔在我們的心。
靈山會共霑法益 悲智同體一大心
佛心,菩薩心,普天下眾生心,其實共為一心。
佛陀的慈悲智慧,將普天下眾生的心,攝為與佛同等的大悲心,這就是佛的慈悲,佛的智慧,對眾生這分的尊重,所以我們人人也不要輕視自己。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得到人身,聽到佛法,等同見佛的身,因為法身永存。
我們已經見法而見佛,常常聽到佛所說法,佛陀的智慧,好像佛陀與我們同住,我們要時時聞法起恭敬心,既然起恭敬心,我們發心學佛,必定要發大心,立大願,行菩薩道。(舉例 莫拉克風災 九二一)
于恬世俗人心得
- 學佛四弘誓願:度眾生、斷煩惱
- 環境影響心境是妙法
- 除了畫面還要有臨場感
- 柔軟適意的時候容易靜心及體悟
- 除了地震還有大家同在一起
- 你不是笨是被無明遮蔽
以上六點教育可以運用 化簡為繁 化繁為簡都是一種能力
-秘書室 黃于恬同仁 恭敬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