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四位中根弟子-須菩提、迦旃延、摩訶迦葉、目犍連,聽了導師以「法說」及「譬喻說」教導人生真義之後,已能領解佛的意思,也明白老師用心良苦,。於是,他們非常歡喜踴躍地以「長者窮子喻」回饋老師。
佛門原是富有之家,珍藏著寶貴思想哲理,四大聲聞原是佛子,卻自小離家,在外流浪許久,窮困窘迫,數十年之後,臨近家門,卻又不敢接近豪宅,畏懼長者會役使自己做出能力不及之工作。
幸好富有的長者又具大智慧,認出這位窮困的小子是自己的兒子,也了解他缺乏信心,便派了人將又要遠離的窮子追回,並找了一位瞎眼,一位貌醜,沒有威德的僕人陪伴他,使他不會害怕大宅裡望之儼然的管家們。先讓窮子做些簡單基層的「除糞」工作,熟悉了豪宅大院的人事及規矩,能融入(fit in)環境之後,再委予更重要的工作,進而與他相認,最終將財產都託付於他。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捨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年既長大,加復窮困,馳騁四方,以求衣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財寶無量。」
「時貧窮子,遂到其父所止之城,到其父舍,見父有大勢力,疾走而去。長者識子,遣人追捉,窮子惶怖,悶絕倒地。放之令出,密遣二人,無威德者,將來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習慣之後即以財富悉皆與之。」
兩位缺乏威德的僕人,一位眼盲,一位貌醜,譬喻聲聞及緣覺的二乘法。「除糞」比喻清理我們內心的見思惑和無明煩惱。透過聽法、觀察及實踐將內心清理乾淨了,人情事理都了然了,才能掌管為眾拔苦的如來家業。
「大富長者則是如來,我(四大聲聞)等皆似佛子。」
「方便品」是佛陀無問自說,「信解品」則是四位中根機的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地向老師回饋:
「啊,我們終於懂了,原來我們跟隨的老師有這麼多珍寶,啟發我們實踐人生真義,可惜過去的我們卻甘做窮子,還要老師費盡心思帶領。」

能夠回饋教導的學生,都是令老師感到欣慰的,又懂得以這麼適切的譬喻回應老師的苦心,可以在彼此的大腦中開啟「奬賞回饋路徑」(reward feedback pathway)。老師知道心血沒有白費,孺子可教,會更傾其所有,傳道授業; 學生清楚了老師的用心良苦,也會更加努力,自我期許。
此即「教學相長」。
近期各國大學對教師教學有各種評鑑,並在期中和期末讓學生填答對老師的「教學滿意度」。「滿意度」一詞將教學商品化,使學生以為自己付了學費修課,即有「權利」表達滿意與否,生師關係變質為買賣關係,實為不妥。
對於老師教學法不習慣或不滿意的學生通常會填答教學滿意度,對於老師教學肯定的學生多半不太花時間回饋意見。故「教學滿意度」可以突顯教學品質極差之課程,這樣的課程在多數的學校都是很少數,但無法肯定多數用心老師之教學。
如今台灣主管高教機關之各項補助評核也有進化,是時候將「教學滿意度」修正為「教學回饋」,讓老師自我要求做好傳道授業之準備,也讓學生學習禮貌回應學習之心得以及未盡理解之處。
教育過程中的教與學本就是無上甚深之法,可以意會,難以量化,法華經中展現了理想的師生互動,精湛的教育藝術。
-校長 劉怡均(明泓)恭敬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