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彼所需 與樂饒益 -2022年03月26日 靈山會上●品書筆記分享

《砲戰無法摧毁的人文磐石》

儘管人文社會科學的教授們不斷強調:批判思考、語言能力、閱讀思辨及寫作表達等等,是面對生命以及迎接世代的資本,然而,在這個「知識經濟」的時代,一切知識價值必須被轉換為「能夠營利」的數字;一切學習也必須換算為「可受雇用」的價值。 這已經成為全球趨勢。 人們不再願意投資時間金錢後取得「可能以後找不到工作」、「薪資堪慮」的文憑。孩子求學時,「聰明」的父母指導孩子要能識時務地避免選擇未來產業不需要的科系。惡性循環下,某些學科愈來愈小眾,甚至停止招生。

在當代高等教育政策的討論中,台灣社會、乃至歐美日國家都踏上了這一步全球化的學術發展趨勢:幾乎所有就讀人文社會學科的學生都被問及未來打算何去何從、養得活自己嗎?

戰火中,人文社會科學扮演何種角色? 烏克蘭受戰火肆虐,全民皆兵,站上第一線保家衛國。 作家、畫家、教授、醫生、藝術家、神職人員都披甲出征。 於是我們看到文人吟詩後加入軍伍,社工學者在難民集中所規劃安置老弱婦孺,宗教學者不停呼籲慈悲博愛,歷史學家開始紀錄這一頁坎坷滄桑,記者以骨為筆、沾血為墨報導眾生的無奈與痛苦。

大提琴家在斷垣殘壁中演奏,他應該了解音樂無法停止戰,但希望深沈優美的樂音能喚醒窮兵黷武者的良知,並安慰創傷者的身心與無所依止的亡魂。

在這個不安的局勢裡,宗教家、作家、畫家、教授、醫生、音樂家、藝術家在戰火中,用盡氣數,為的是奮力地持續書寫、思考與作為,在炮彈轟炸下依然綻放他們的堅持、浪漫與熱情。透過這些稀有而珍貴的人文特質,幫助眾生從生、老、病、死中脫離,為更大多數人的生命尋找出路,覓得亮光。

齊邦媛教授在「巨流河」一書中描述八年抗戰期間正是她13歲到21歲重要的求學階段,她的中學老師自編國文教材,帶著學生們讀詩背詞;在炸彈聲中讀「紅樓夢」、看「三國演義」;在硝煙霧裡畫世界地圖,講述英國的伊麗莎白一世和西班牙無敵艦隊、哥倫布的航海路線。她的大學教授以有限版本的《英詩金庫》(The Golden Treasury) 為教科書,讓學生先抄詩,再上課,教導學生文學品味。

齊教授寫到大學時讀的一首詩-「《彼時,幽黯遮蔽我心》(“A Slumber Did My Spirit Seal”),是我六十年來療傷止痛最好的良藥之一。我在演講、文章中背誦它,希望證明詩對人生的力量—」

A Slumber did my Spirit Seal

BY WILLIAM WORDSWORTH

A slumber did my spirit seal;

I had no human fears:

She seemed a thing that could not feel

The touch of earthly years.

No motion has she now, no force;

She neither hears nor sees;

Rolled round in earth’s diurnal course,

With rocks, and stones, and trees.

對我而言,這段生命故事的重心除了於戰火中的師生們仍然閱讀不能温飽的英詩、三國,更在於師長們如何用盡心力引領學子放空五蘊,領略生命的重量。

這是亂世中的人文社會科學教育者的風範,師者用他們的心拉拔著學生,才得以一起出離烽火連天的苦難。沒有這些沈甸甸的愛與心智力量,他們如何可能攜手持續步行逃難? 戰火中,我們看見人文社會教育的價值與重要性。這些骨筆與血墨編織下的生命教誨,引發我們咀嚼人生、反思、創意,思考及合作能力可以是生命資本,也可能成為學子在未來職場勝出的關鍵。

如果多數人都放下人文社會的關懷、文學哲思的品味、社會正義的敏覺,轉換跑道去開發晶片、造汽車、寫程式,這樣的未來社會可能變得單薄而無味,也絕非一道理想的出口。然而,我願盼、也期許如今身處於太平中的人文社會學者們,要能在教學、研究中注入生命的熱情,帶著生命感發展的學問,才可能啟發e世代學子的想像力與生命力。

如何抵擋近來全球種種消減人文社會科學的勢力?我們或可嚐試在自我追求、人我關係締結,以及開創未來世界想像的歷程中,重新創造新的動態平衡。比如,迎接科技結合人文社會的世代、鼓勵將人文素養、社會關懷與科學跨域合作,藉此,以開拓的視野,更全面性地迎接能促進人類福祉與社會永續的世代,進而突破現狀,開創新興、複合性的社會價值。 讓「能夠營利」與「可受雇用」的學科,不會流於工具理性,而是在兼顧生活實用之時,也得以涵括多元正義、社會責任、慈悲平等。把人本價值置於核心,在務實與進步的未來世代,融合各類學科與人文精神,散發如蘭花般的高雅與芬芳。

註: 感恩何昆益、李雪菱、呂佩珊老師們協助修訂本文、回饋意見。

-校長 劉怡均(明泓)恭敬筆記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