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兩年每個禮拜進行一次地的品書會,成員都是在2020年同一期培訓授證的夥伴(顏瑞鴻副校長、兒家系胡美智老師、物治系楊志鴻老師),加上師培中心葉仙子同仁、人文處田淑琴同仁,成員都因品書而有慧命成長學習的故事。

在前年授證後自覺我像是剛出生的小孩子,需要品書會法水持續滋潤,讓慧命有成長的時間,希望有讀書會親近佛法。每個禮拜品書和每個月的心得撰寫,現在回看歷次的心得,發現第一次的心得我寫著「培訓完有機會參與品書會,有一種一窺佛門很雀躍的心情」。後來發現每次準備分享時,每一次的分享都覺得是在向自己的說法,除了分享法喜給品書家人們,自己得到的滋潤是印象非常的深刻地的一段體會,就同 上人說「自種福田自得福緣」。

有一次分享到「真空妙有」這段,我領會到一種感動就分享給品書家人。「真空妙有」就像是我的父親,父親在五年前往生,他是在我的生命成長過程中影響我很大的,父親對我的期望與父女間的情感都是在鼓勵著我,學業上也好工作上也好,這些會面對到的壓力,我都會想起父親的期許讓我有信心克服。現在雖然父親不在了,這是「真空」;
但是父親的精神深深影響著我也陪伴著我,這是「妙有」。品書成員聽完分享也回饋給我,這樣的真空妙有體會令彼此印象深刻,讓我很感恩品書會,因為法的體會就應證在我們的生命裡。

我們這組的品書會有一個特色,就是我們常常讀到某一個段落就會停下來,因為呢,會由我們一位問題學生提出問題,這位學生就是我們的物治系楊志鴻老師。譬如當我們讀到「無生法忍」這句,他就會提出說是否我們單純來討論這句話的意思;譬如「入於三昧」、「三輪體空」等等。志鴻老師會讓我們不會忽略放過,讓我們能更深入的討論,而不是只有讀字面的文字。譬如經由討論何謂「三輪體空」,我們知道這是沒有施者沒有受者沒有受物,我們知道真正的布施精神,就是 上人說的「對的事情,做就對了」,不會特別注意到是我做;或是對誰做;沒有誰偉大這件事。而「三乘五性」是我們這禮拜要討論的,也感恩今日德禪師父就恰好導讀到這部分,讓我們有了體悟。
持續參與品書會之後,有法在生活滋潤就如同無量義經的精神「微渧先墮,以淹欲塵。」,隨時都有法滋潤,白天常常會遇到很多無明煩惱,如同沙塵起瀰漫滿天,但是只要土地上有露水有滋潤,讓塵不因風起,煩惱不起,我的無明就不起。




遇到事情就會想起一些法,譬如「忍辱」這句,以前會覺得這要修行到某一個境界才有辦法做到,但是因為品書有讀到「六度萬行」。記得一次工作上對方對我的誤解,我本來是不在意的,但是輾轉得知這樣的誤解化成文字傳遞網路上,以前的我會覺得需要有所行動,因為我被誤解了。但是因為品書的學習,有法在心裡,讓我知道需要忍下來。就像今日德禪師父分享的「執小偏空」的意思,在以前的個性習氣,可能我們有時會自覺很厲害很執著在小我當中,但是因為品書會的法滋潤,讓我知道當下我在行菩薩道,「忍辱」這關我一定要過去,因此我沒有處理這件事,當下我定下心翻書看經文的法,我發現我的心就是安定的,後來也就沒有再有風波,本以為心裡會有大波濤的影響,但是「忍辱」讓事情平息,「忍辱就是修行」。
感恩品書會的帶領,品書期間讓我們的慧命持續增長,期許自己努力持續走下去。
-分子生物暨人類遺傳學系 陳佩怡老師恭敬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