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情諸根 悉轉為善–2022年03月02日 靈山會上●品書筆記分享

烏克蘭的第二大城哈爾科夫(Kharkiv)以Goolgle map測量距離台灣約7700公里,但昨日的巡弋飛彈攻擊,我們同感震動; 每年春天武陵農場的櫻花滿開,雖然訂不到旅宿不能上山賞花,但瀏覽親朋好友上傳的照片,我們同感心情愉悅,幸福滿溢。

六根經由神經傳導進入身體在大腦中滙合成識,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的發生的事、產生的情境都能引發我們同悲同喜,共相所感。所以,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敍利亞內戰後流離至土耳其的難民學童無法求學,慈濟志工胡光中、周如意、余自成付出心血,與本會合作,為學童們建起一所可以安身主命的學校,學校可容納三千名學生,與慈濟大學的規模不相上下。

胡光中師兄,周如意師姐是穆斯林教徒,加入慈濟,為敍利亞學童拔苦,學校通過國際認證後,也導入人文教育,復為說法,教導孩子們為世界上所發生的苦難盡己所能付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昨天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穿上烏克蘭士兵的恤衫透過連線向歐洲議會發表演說,神情疲憊,滿臉鬍渣,情緒悲憤。他提到昨日第二大城哈爾科夫(Kharkiv)遭到轟炸: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穿上烏克蘭士兵的恤衫透過連線向歐洲議會發表演說 :影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WHiH1rpZ2E

「哈爾科夫有20多所大學,也有許多俄羅斯人住在哪裡,大學裡的年輕人優秀、聰明且前途光明。哈爾科夫市中心的自由廣場是烏克蘭最大的廣場——今後,所有烏克蘭的廣場都稱為自由廣場。」

「這或許是你們最後一次看到我,我沒有離開,我希望看到我們的孩子活著,這是我們留下來最大的動力。」

翻譯至此,口譯員再也忍不住地哽咽了,因為他感同身受;離歐洲數千公里之遠的我,想著現在烏克蘭的大學校長們的心情,以及年輕人的未來,也很不捨。

哈爾科夫(Kharkiv)是烏克蘭人文、科學薈萃之區,大學林立,培育了三位諾貝爾奬得主:

  1. 發現吞噬作用(phagocytosis)、乳酸菌有益健康的1908年諾貝爾生理醫學奬得主伊里亞·伊里奇·梅契尼可夫。
  2. 建立凝聚態物質理論的1962年諾貝爾物理奬得主列夫·達維多維奇·朗道。
  3. 為經濟周期、經濟增長及國民收入提出分析方法的1971年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西門·史密斯·庫茲涅茨(顧志耐)。

文化、科技的養成必須千年、百年的時光,但摧毁只須電光火石之間。六情生識,轉惡轉善,一念之間,卻影響廣大國土、眾多生命,不可不戒慎虔誠。

-校長 劉怡均(明泓)恭敬筆記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