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治學也必須要有四修的功夫,不論世間境界如何紛擾,仍能專注研究,深心不亂。
烏克蘭國內烽火四起,五十萬人逃離家園,大學也宣佈停課到三月底,屆時是否能復學仍是個未知數。
參加歐洲神經科學會時,認識了一位基輔大學的教授,為人謙和,廣學多聞,我們曾互邀訪問彼此的學校,但因著疫情尚不能成行,未料如今又有戰禍。
幾天前,這位教授發出一封群組電子信件,寄給各國問候他們的學界朋友們。他說,大家的關心他都收到了,大學關閉,他也鼓勵學生們出走往鄰近國家避難。
「年輕的生命承受不起時日的浪費,還請歐洲各國的教授們能仁慈接納我們的學生,他們都是好孩子。」
「至於我,仍然每天固定到實驗室裡做實驗,寫論文,空蕩蕩的校園很安靜,沒有大學生的喧鬧,是拼研究的好時機。」字裡行間讀來平和穩定,夾雜些許幽默,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懼。
「請我的好朋友們勿為我擔心,網路仍然暢通,實驗室裡做研究的試劑尚且充足,食物雖然有些短缺,但是我減輕體重的好機會。請我的好友們為烏克蘭祈禱,相信戰火很快能平息,回復到過往平安研讀的日子。」
讀著這位教授的信,深深感動、敬佩,他對宗教及科學的信仰,堅固不受戰亂動搖,專心一志,守之不動,深心貫穿對生命實相的明了透徹。
有學者回信,問他是否先到斯洛伐克避難,他和他的研究院將摯誠接待。教授短短幾行字回應:
「衷心感激學界朋友們的好意,我在大學服務將近四十年了,即將退休,現在實在也沒有體力遠行,況且應該離開的是入侵者,是吧? 我相信士兵和將領會尊重研究者,知識是我們的戰甲,大學是我將死守的保壘。」
-校長 劉怡均(明泓) 恭敬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