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馬拉松,當我們確認了修行的方向,選擇之後,必定要專心一志,要下功夫,內心、內修,就是誠、正、信、實。
誠就是一念真誠、誠心;
正,就是不偏差,學佛要正知、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一點點的偏差,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是我們修行的功課。
信為道源功德母,相信自己選擇的人生方向正確,道心培養起來,永遠不退轉的信心。
實,在信實行誠中,要實實在在的修行,心無二志、守志不動,
外行是慈悲喜捨,必定要「入群福利眾生」,修行不是獨善其身,而要兼利他人。
修行者,就像在造路一樣,選擇了要修路,必定要真正發心力行,不管前面的路,有多坎坷,我們就是專心,要把這條坎坷的道路,我們要把它修到讓它能平,不只是我們在前面鋪,就是希望後面的人,能夠走得很安穩;這就是入群福利眾生,我們選擇正確的道路,我們若走得自在,後面的人就行得通達,所以這就是,福利眾生。
「大慈如雲」,慈,就是希望眾生,人人都能夠平安幸福,這就是大慈的心,我們要就像大雲,率先走入人群,培養我們的慈心,讓人人能夠平安,走在這條康莊的大路,所以大慈譬如雲,「普能陰覆」,讓大地有清涼地,無論動物植物,才能夠生活平安。
修行要從慈悲心開始,發心立願修行,要從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我們若能夠這樣功課圓滿,才能夠普利眾生。
「施濟眾生而本寂不動」,雖然每天很忙碌付出,但是不影響到我們的道心;不管多麼的辛苦,為大地眾生在付出,我們的心,還是本寂不動,不會說,為了天下事,有得失心,不得、不失,你不求要得,自然也沒有損失。這就是修行最大要下的功夫,真正是要下功夫,顧好自己的這念心,就像在跑馬拉松的路上,有些人跟著你的速度一同前行,若同伴累了,有人會說:「沒關係我慢慢來,你依照自己的配速繼續前行」,也有另一種人會說:「等等我啊!」,當自己處在泥菩薩過江停下來就再也跑不動了,因此,跑馬拉松是自我實現的路上,要量力而為,才不會自不量力~

「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無上就是修行最高的境界,正等就是方向是正確,「等」就是最極等,正覺就是完全體會,所以天下萬事萬物,無不知、無不覺,佛陀就是到了,無上正等正覺。佛陀給我們信心說,我們是平等的,只要你發心下功夫,方向沒有偏差,一路沒有偏頗掉,也能夠到達無上正等正覺,除了佛陀以外,還有很多菩薩,已經修行到達,這種「無上正等正覺」,過去的菩薩是這樣,一直到未來現在,我們大家應該也是這樣,不只是我們現在的人,可以到達「無上正等正覺」,未來的眾生也是一樣。 所以這個正知、正覺,就是我們過去、現在、未來,佛的弟子所要追求的,就是菩薩道,我們如果沒有到菩薩道,無法到成佛的境界。
所以學佛,必定要再入人群,人群中,有很多善惡,善的人,真的是很可敬,他減少煩惱,他的善心信念,那就是在人道上沒有脫軌;惡的人,就是惡心惡念,脫離人的軌道,這種的習氣,壞習氣的眾生很多。這就像是說有病,有輕、有重,有的人惡得真的是心狠手辣,這種的人要怎樣調伏他,要怎樣去教育?這也像是說,病人中有很多那種,很難治療的疾病,或者是很罕見的病例一樣。醫生所面對的是,人的身體,不調和,佛、菩薩、所面對的,是眾生心不調和;所以說起來,要怎樣去救世,首先要入群救心,去濟度眾生,讓眾生行為能夠正確,所以這就是佛陀教育弟子,怎麼樣入人群,去身體力行,不離開一字「正」,所以這正等正覺,就是已經分別,就是與二乘偏空不同,「別於二乘偏空」。

聲聞乘、獨覺乘叫做二乘,聲聞是靠聲音在聽,聽聞佛陀的正法,來了解這個法的道理。那還有另一種,他的智慧很高,不是靠聽來的,得到了解,他從這個大地上有四季,四季輪轉、春夏秋冬,他光是從這個大地的境界,去體會。 感覺到這叫做無常的道理,有生住異滅的道理,它有成住壞空的境界,有生老病死的生態,所以他只是在這個四季輪轉,他就能夠去覺悟,這叫做緣覺。
緣那個境界而覺悟,這就是智慧比聲聞更高,雖然,他們不管是從聲音得來的覺悟,或者是在境界所體會的覺悟,他們都是偏了,偏在這個「空」,執著在「空」之後,覺得說,天下沒有什麼事情好做了,做了也沒有什麼,若這樣也不行。於是佛陀趕快說,這個菩薩道叫做「中道」,所以不偏執有,不偏執空,所以這就是正等正覺,就是不偏,不是聲聞的覺悟,也不是緣覺的覺悟,它就是「普遍正行道」的道理。
「言正等正覺者,別於二乘,偏空之覺也,又言正等覺者,即普遍正行道之義也」,我們都能了解,你覺悟世間無常是很好,這是道理,你了解這人間應該要取得解脫,為自己解脫也很好,但是為自己的解脫,還要為普天下眾生,所以必定要到「普遍正行道」,我們還要走這一條路。 不只是走這一條路,還要再鋪這條路,鋪得後面的眾生,可以好好循規蹈矩,走在這條路上,不會再造業,那就是人人,心能夠正向軌道,這就是我們學佛最重要,應該不要有偏頗。 修行的功課,要到達圓滿的境界,才有辦法,正等正覺,到無上的程度,這樣我們回歸娑婆,入人群中,才能夠利益眾生。
學佛修行不是獨善其身,必定要兼利天下,這是我們學佛的目標,所以要時時要多用心。
-學務長 温蕙甄(慈珣)恭敬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