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用身–2022年02月19日 靈山會上●品書筆記分享

地球上的人類在正常的情況下,都擁有23對染色體,其上的基因序列雖有個別差異,但大致是相同的。

然而,很難解釋為什麼會生、長在不同的國度,有的人可以在文明發達的國度受教育、安居樂業,有的人卻出生在貧困落後的國家,一生為著生存奮鬥就不容易了,別提受教育及信仰的奢侈。

即使生長在同一國度,每個人的個性、氣質、德行也不同,與人互動、應退、結善緣的能力也不同。有些人教育程度很高,但目中無人,缺少包容同理心,總是口出嗔言,令人難以親近。許多法親菩薩,雖然沒有機會受高等教育,佛學名詞也解釋地不太深入,但規規矩矩地依法行止,聞聲救苦、與人為善,結了許多好緣,也影響了許多人的生命。

我們雖然有著一樣的身體結構,基因組成,但對佛法理解,自然現象、宇宙人生意義的感知不一,展現出的特質也各異,是「自受用身」。或許認為「自用受身」是環境因子影響的表觀遺傳(epigenetics),但在同一家庭出生、生長環境相似的兄弟姐妹展現出的「自受用身」也有差別。

我們聽聞了佛法,接受高等教育,能否善樂說法,影響更多人的生命,進而付出所長,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是「他受用身」。

身為教育者,「自受用身」可經由不斷的自省精進,往自在無礙的境界努力,進而強化增長「他受用身」,也就是我們的「影響力」。

在慈濟四大志業,我們每日相處、相遇許多良善、喜捨的同仁及志工們,大家相互「稱性受用」,發揮人生的價值,是難得無比的福報。

-校長 劉怡均(明泓)恭敬筆記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