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令人尊敬的蚊學研究大師-連日清博士》 A respectful Glucidaologist- Dr. Lien Jih-ching
抗瘧之父、蚊子博士,2022年2月16日以96歳耆壽往生的連日清博士可能更喜歡我們稱他是蚊學家 (Glucidaologist)。
連日清博士一生研究蚊科動物,依其生活習性、生命史設計傳染病防治策略,使台灣在1965年成為世界衛生組織認證的第一個瘧疾根除國家,更在80高齡時,前往聖多美比西亞協助其防治瘧疾,在二週內就清空當地醫院病房內的瘧疾病患,成效卓著,建立了良好的醫學外交。
一位好醫師,一次醫治一位或者數位病患;一位好的公衛學者、醫學研究者,如能制定有效的傳染病/疾病防治方法,一次能避免數以萬計的病例發生。
1988年台灣南部登革熱大流行,忘了什麼因緣,當年大二擔任班代的我組織了全班同學到高雄協助防治宣導及採樣。那應該是當年行政院衛生署防治計畫的一部份,行前我們參加了說明會,連日清老師就詳細地教我們認識病媒斑蚊以及正確的採樣、防治方法。
說明會後,大家提問,記得連老師還指著我問:
「妳怕不怕被蚊子叮?」
「不怕,但是不喜歡。」
「不喜歡也不行,蚊子就不會找妳,妳會把蚊子拍掉,也採集不到蚊子,一定要不怕又喜歡才可以。」
那一次全班參與防治計畫的同學在我家客廳、臥房打地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們是否有所貢獻,不得而知,只記得祖母很緊張,怕我們真的以身誘蚊,染了登革熱,天天晚上盯著我們有沒有人發燒,一直叨唸著我不知為什麼攬了這麼一件不好阻止的「大事」來忙。
連日清博士的求學歷程更是後輩學子的典範。家貧必須分擔家計,但工作之餘仍不放棄向學的目標。他知道英文是從事學術研究的必備能力,先報考了當時的師範學院英語系,之後又隨著因緣開展,攻讀了長崎大學的醫學博士。不凡的學習歷程,以求知為目標,不自我設限,通達無礙。
學術研究,知識之海本無界限,所以沒有「跨領域」的問題。現代學術發展分工精細,各門深入,跨領域學習合作的確必要,但也不需自我設限。曾問過一位研究者,是否可以參加新冠病毒的研究,得到的回答是:「我研究的是植物病毒,不是動物病毒。」,明確地碰了軟釘子,也甚覺可惜。
世界上有八千多種蚊蟲,連日清博士就發現了八十多種。他不但對蚊蟲深入研究,對蜻蜓也很了解。連博士不會自我設限,認為自己只是昆蟲分類及生態學家,無法投入流行病學領域,才能對全球病媒蚊傳染病預防貢獻厥偉。
連日清博士好學不倦的精神,對蚊學的熱情是「自受用身」;連博士契悲運智對全球瘧疾防治、蚊/蟲學分類及生態研究的貢獻是其「他受用身」,哲人捨報,法身長存。
-校長 劉怡均(明泓)恭敬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