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微笑-2022年02月17日 靈山會上●品書法喜分享

『大迦葉尊者出家之後,知道過去一直在享受,所以他的心願就是修苦行。苦行,又叫做「頭陀行」。他不只勞其筋骨的修苦行,還非常了解佛陀所說的法,法入心中,信受奉行又持戒,佛陀怎麼說,他就依教受持,在僧團中被尊為上首,是僧團中的領導者。
有一回,佛陀帶僧團來到多子佛塔,大家停歇下來。佛陀看到前面一朵花,隨手拈花起來,迦葉微笑,這表示師徒的心相連,尊者了解佛陀拈花的意思。大家都還不了解佛陀的意思,但是佛陀一個舉動,迦葉尊者就明白了;正因為迦葉尊者能傳佛心,所以當時佛陀就將一套袈裟付託給他。佛陀入滅後,迦葉尊者負起了責任,召集大眾集結經典,這就是迦葉尊者的功德』。
以上是 上人的開示。

圖片:網路

這則公案跟《論語》當中也一則記載是很類似的。佛經這一則是「拈花微笑」,在《論語》裡面也有一則很類似的記載,如下文~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兩則公案,值得大家用心細品。你們細品,是不是有感受了?似乎其中有幾個共同點,對吧?我提出我的意見~
1.都是心靈導師(佛陀、孔子)開了一個頭,契合的學生馬上就知道。
2.心靈導師當下已經確認這位學生是知道的,這裡的知道,不是一般的知道,而是明瞭了佛陀之「法」,夫子之「道」。
3.心靈導師當下確認後,就是你們年輕人說的「確認過眼神」,契合了,時機成熟了,就離席了。當下即把時空交給這位「知道」的學生。
4.心靈導師確信這位學生可以繼志成事(就是你們年輕人說的~可以hold住場子。這裡應該說是hold住道場、學派、法脈),做個球給弟子門生好好發揮。(我猜想,導師或許在一旁觀察或捏一把冷汗也說不定)。
5.都是在晚年或傳道傳得差不多圓滿的時間點進行。
綜合以上諸點,我們可以說不管孔子也好,佛陀也罷,都是藉由這個舉動來看~「道與法」是否能夠確實的傳下去,而且第二代第三代弟子們,是否能夠對於這一位準接棒者由衷向心、信受奉持。
就我來說,近十年帶「海外華語教育暨服務志工團」的心得,力云你們三個跟冠吟,很到位,都是我一個想法,你們就盡力做到最好,所以能夠把華語團的夥伴帶到很向心,很有道氣。這個就是佛經中為何佛陀會嘉勉弟子,聞法第一、神通第一等等。就是嘉勉,就是樹立一個模範與榜樣,讓其他弟子學習,起到良善的作用。
所以你們這一屆以及下一屆都表現很好。我非常欣慰,也很感恩。
但是接下來的夥伴呢?若是他們沒有你們的承擔力與使命感,那麼我就很辛苦。因為我跟華語團的緣是一年一年來計算的。而學生在學校是四年,這四年有很多彼此的緣,我雖然守在這裡,但是很多事情是講緣分的,所謂因緣和合,學生們跟我的緣分,最多的就是你們,所以我們可以一起品書,一起成就很多事情。若我們是一世或是累世的因緣,那麼就會更不一樣了,其中只要有一個證得正覺佛果,我相信一定會成就彼此的。

-主任秘書 何昆益恭敬筆記

談到智慧,前陣子也看到youtuber有人分享,外國人對於「和尚坐在樹下就可以增長智慧」這件事情很好奇,既不科學也沒有其他考證,相較之下是比較心靈層面的,但我認為智慧這件事情,是一種「緣」也就像法華經裡面說的開悟、頓悟,有智慧的人是不會被看見的,而是從內而外散發出的一種氣息。

-跨國品書 洪力云回饋分享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