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除無明 莊嚴其國– 2022年01月13日 靈山會上●品書筆記分享

「三乘五性」,分類的是眾生修行樣態,是學生,是老師,是同事,是我們。

聽聞了課程,修得了學分,只想著如何獨善其身,未能以習得的知識、道理、技能貢獻社會,是「定性聲聞」。

雖未能接受正規教育,但可師法自然,體悟生命實相,天資聰穎,卻也只是求自身安穩,不願服務人群,是「定性緣覺」。

如果能內修外行,又願意貢獻一己之力,服務眾生,雖未有高學歷,或説不出什麼深奧的道理,也是令人尊敬的「菩薩」。台灣很多樂於助人的善士,慈濟許多「做就對了」的志工,都令人敬佩的菩薩。

生命若是沒有目標,不能發心立願為社會人群付出,就著因緣,聽聽善法,吸收些知識;或者在生命與生命交會中體悟出某些道理,卻不能努力精進,往更高的層次邁進,是「不定性」。

剛強的心不能被軟化,見證悲苦也無法起悲心,於苦海中自甘沈浮,那麼是「無種性」。

三乘五性並非固定樣貌,菩薩懈怠了,也會回轉為「定性聲聞」、「定性緣覺」。

聲聞、緣覺、不定性、無種性者若能起身而行,入群度眾,也就成了菩薩。

-校長 劉怡均(明泓)恭敬筆記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