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時佛陀,何時阿難,需要心領神會的大智慧。
佛陀無法度貧婆,貧婆見到佛陀就生厭,但見到阿難卻心生歡喜,願意聽阿難說法。因為在貧婆最傷心時,佛陀以理性勸她放下,而阿難卻以温言軟語安慰同理她,累積了愛的存款。
這是佛典裡著名的心理學教材,感性的膚慰在某些時候可能更勝理性的勸說。
某一年的一個國定假日,有位家長到校長室為孩子抱不平。我接到電話急著出門時,母親將一早從花市買回來的一小盆蘭花要我帶去,祝福這位媽媽。
到了校長室,幾位同事已出席陪伴這位媽媽,聽她訴說傷心。指責多,自省少。於是有一位同事勸這位媽媽放下,並說大家都已盡力,別再責難了。這位家長忽然怒氣生起,覺得沒有人理解她的苦與難。
大夥兒又聽這位母親抱怨了一會兒,室內氣壓低迷,我想起出門前母親送的蘭花,於是拿過來獻給這位傷心的媽媽,告訴她這是我母親的祝福。
怒氣沖天的這位媽媽瞬間軟化,不斷感謝我的母親,也緩解了一次危機。
在場的理性分析是佛陀,母親的蘭花是阿難。
招生總量分配的會場上大家都在想著如何釋出名額,確保高註冊率,仍有一位系主任舉手表明自己的系有信心承接較多的名額。
想釋出名額的主管,雖依「空諦」,心中也有責任感,在意數字和績效;想承接名額的系主任,奉行「有諦」,一心萬行。對於「空」、「有」的主管都要支持,圓融事理。最要擔心的是無空、無有、無數字的主責者。
理性的主管認為一切已經根據數字估算過,不宜變動。我卻看到這位系主任的大承擔和願力,希望支持她的發心,帶動其他系主任的決心。
理性的主管是佛,那日的我很阿難。
我其實比較多的時候很理性,依著科學的精神基於數據分析,但聞法之後學習著適時阿難。
何時理性,何時感性,看對象也看情境,拿捏需要多用心。
有默契的團隊討論重要大事時,理性以求效率,但也不忘平時多累積愛的存款。一片低壓之時,感性以振士氣,再輔以客觀的分析,是寒冬暖陽。
帶領團隊必需有教、練的過程,默契的團隊不會自動形成。以自身的標準要求隊友,如果沒有教導與練習的時間,只期待隊友自動達標,是佛。一步一腳印,耐心陪伴接引,分享經驗與解決方法,推動隊友更上一層樓,是阿難。
陪伴接引需要花很長的時間。理性要求看似效率較高,但必須利根隊友多,請自動跟上。然而,發自於內心願意前進的驅力才能持續強大,前半段接引的時間雖然較長,但根機各異的隊友和學生日後若能開啟「自動導航」的模式,進步加速可期。
多數的主管在行政和研究上都很利根,有時會忘了過去歷練的過程,期待新進的隊友即刻入伍,懂得往何處傳球,何時接球。如此不需培養教導的隊友可遇而不可求。其實只要有心學習的隊友,「即當隨其根機,方便演說,使之聞法領解,修因證果。」
何時佛陀,何時阿難,需要心領神會的大智慧。共勉之~
-校長 劉怡均(明泓)恭敬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