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三輪體空」,就是在布施時,對於施者、受施者、以及所施之物皆無念無求。
經由志鴻老師的提議,這個月在品書會我們一起討論「三輪體空」,有疑才有悟,感恩有這樣的因緣,想要對三輪體空有更深入了解,就多方查找及聆聽 上人的開示,藉此才得以更深入體會佛法的智慧。
所謂「三輪體空」,就是在布施時,對於施者、受施者、以及所施之物皆無念無求。其實這很像靜思語「對的事,做就對了。」這一句靜思語裡面,看不到主詞、受詞,還有所做之事的量化描述,只是表達一種懇切的心意:既然我付出去做的,是眾生所需要的,那麼我很甘願去做,所以能無所求,心無罣礙,也不計較得失。因此,布施的人「無求、無得、無失」,心中不要常常掛念我在幫助別人,拿多少財物在幫助別人,或者被我幫助的人是不是很感激我為他的付出,所以說是「無能施」:沒有我能布施的;而且「無所施及施物」:沒有受施者,也沒有施予的物品,更不去計較施予的量有多少,這般「無我、無他、無物(量數)」的境界,就叫做三輪體空。 上人說修行就是要修到這樣的境界,勉勵我們要很用心很用功去實踐。

例如慈濟人在國際賑災時,看到眾生經歷苦難,我們沒有選擇國家、膚色、或是階級,都是平等相,秉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懷去付出,付出之後不會再去說你就是我幫助的人,或者你一定要回報我。 上人說付出的人無所求,對自己的心就沒有障礙,這就是佛陀要教導我們的布施的精神,也就是三輪體空,雖然這樣的境界,真的是很不容易,但是這才是真布施,無念無求、無相無量,無所求得失,自然充滿歡喜與感恩,心就是安住在最勝、最樂的境界,也就是無上清淨的菩薩心。
-分子生物暨人類遺傳學系 陳佩怡老師 恭敬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