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學者治學嚴謹,應是累生累世的修行,是「長時修」。
Francis Crick 與 James Watson共同確認了DNA雙股螺旋結構,2004年因癌症臨終前仍於病榻上修改論文,帶著科學家精神往生,來生一定也是位聰慧努力的研究者。
許多聲望崇隆的學者在台上分享研究成果時看似輕鬆流暢,卻是累積了數十年的心血,準備了多時的演講,後輩學子應該專注吸收。
有一年剛抵泰國參加神經科學會,同場演說的Aron Ciechenover教授是研究蛋白質泛素化而獲得2004諾貝爾奬的大師,大會安排我們先到附近的古董市集逛逛。
Aron很快地繞了一圈,說:「Ingrid,妳可以打電話給剛才開車帶我們來的那位助理教授嗎? 請他來帶我們回去,這裡不是古董市集,連一件古一點的東西都沒有,可能帶錯地方了。」
「我要回旅館了,我想再修一下我的演講內容,我們最近有些新發現。」
接著,他就坐在市集中的一張長板凳上,拿出他的電腦開始編輯演講檔案。面對實相,做最精準的判斷,不客套,也不浪費一秒鐘做學問的時間,是「無間修」。

治學精深廣博,至無有可學,是「無餘修」。然而學海浩瀚,真理無窮,學無止盡之日。畢生研究記憶機轉的諾貝爾奬得主Eric Kandel 在2000年獲奬後受訪時談到:「多數的科學領域,在真正有進展前,都有一段長時間的開始。」(As you know, in most areas of science, there are long periods of beginning before we really make progress. -Eric Kandel)
小時候家裡的長輩總會教導我們對書本要尊重。我的奶奶在我很小時就很嚴肅地告誡我,誦經讀書必須端坐書桌前,有文字的紙張不能亂丟,必須恭敬燒毁,這是奶奶對受教機會的珍惜,是「尊重修」。
治學、修行之路漫漫,每一步都是起步,每一念秉持「四修」,步步踏實,念念清淨,長修梵行。
-校長 劉怡均(明泓)恭敬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