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迦葉尊者蒙佛授記之後,迦旃延、須菩提、目犍連三位修行者開始心懷忐忑,不知何時老師才會唱到我的名字,為我授記。
雖然已經領受大乘佛法,也明白應該迴小向大,但是三位尊者對於自己是否能承擔大任,廣度眾生,仍然有疑慮。
⊙「如從饑國來,忽遇大王膳,心猶懷疑懼,未敢即便食,若復得王教,然後乃敢食。」《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常常在博士最後一關口試後,口試委員會討論很久,其實是希望能給準博士最好的忠告,完善其論文研究。然而,等候在外的準博士,就如同三位尊者,心懷疑懼,不知自己是否能通過口試。
這樣心裡的疑懼不是在口試時才發生,是在攻讀博士的過程一路都可能出現。其實能夠獲准同意進行最後的口試,表示研究到達一定的水準,獲頒學位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年青學者通常對自己不是那麼有信心。
我在博士口試之後,約莫等了三十分鐘,那時的心情如何,不太記得了,但可聽到會議室裡不斷傳出口試委員的談笑聲,因此我也不是太緊張。
最後,指導教授 Dr. Thompson走出來,用他厚實的大手與我相握,說:
“Congratulations!Dr. Liu, you may call me Dick now.”
(恭喜,劉博士,(我們現在是同儕了),你可以開始叫我狄克了)
老師是德高望重的學者,當學生通過資格考,他說你現在已經與他同儕,可以直呼其名,是對學生莫大的肯定。
做學生的,當然不能因為通過了資格考,就開始貢高我慢,真的與教授平起平坐,需知學術頂峰仰之彌高,攀登之路迢迢,得更加謙虛,一路才能與人合作,穩步向上。
資深學者應學習佛陀及前輩教授對「人人皆可以成佛(成士)」的寛大包容,提攜後進; 年輕學者則以典範學者為榜樣,養成實力和自信,但也必須了解學海無涯,切忌以達到某個哩程碑(獲得博士學位、升等教授)而自滿,務必以研究成果真正能利益群生為最終目標。
-校長 劉怡均(明泓)恭敬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