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志業有成者,多能常行精進,守持平穩的心,降伏四魔,服務人群,回饋社會。
四魔(梵語catvaro marah)指的是煩惱魔、陰魔、死魔、他化自在天魔。
貪、瞋、癡、慢、疑等負面的思考和行為會障礙我們將精力投注於利益眾生之事,煩惱一起也會摧殘身心,故謂「煩惱魔」(梵語klesa—mara)。媒體公器,應避免放大少數人的煩惱,魔障大眾的身心。
有情眾生,常因外境及人、事、物在身、心、腦中產生五藴-「色、受、想、行、識」。五蕴交互作用之間如果不能平衡,身、心、腦的功能就混亂失序了,是「陰魔」(梵語skandha—mara)。
四魔之三是「死魔」,雖然我們的出生即註定了死亡,但人們仍懼怕失去擁有,或者恐慌來不及實踐、創造,而懼怕「死魔」(梵語mrtyu—mara)。

這幾年,我蒙佛恩,能在各種情境下見證死魔與眾生的互動,提醒自己把握當下,常行精進。
失去生存意志的年輕學子,提醒我落實有意義的生命教育;病榻上臨終同事緊握不放的手,提醒我平日關懷、即時感恩付出的珍貴。
身形日漸羸弱卻放心不下學術研究的前輩,提醒我傳承的重要性;驟逝的學者留下無形的學術資產則如同法身長存。
災難現場的大體,示現無常的實相;解剖枱上的無語良師,教導大捨無求的至高奉獻。
「他化自在天魔」(梵語deva—putra—mara)惟恐天下不亂,故以種種方式、手段破壞善念,干擾平靜的人心,引起動亂,以強化自身的存在。我們要時刻自省,是否在某些無明的時刻,也成了「他化自在天魔」的幫兇?
-校長 劉怡均(明泓)恭敬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