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誠慇 祈望受記 – 2021年12月19日 靈山會上●品書筆記分享

今天晨語中上人講述舍利弗和目犍連相互肯定,共同成就的故事。

「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也很廣大,一次較目犍連晚出發,卻較早抵達佛前,神通小勝。於是弟子間就傳開了,現在舍利弗不僅智慧第一,神通也超越目犍連,成為第一。」

舍利弗不愧是智慧第一,他聽到人人將神通第一的封號歸給他之後,向佛陀說:「這樣不公平,目犍連其實是讓我,他還是神通第一,請佛陀向大家說明,恢復大家對他神通第一的景仰。」(我是因為搭捷運,雖然比較晚出發,卻比較早到達,目犍連開車,剛好遇到塞車,但他的駕駛技術仍然是最好的。)

這樣肯定別人的一份細心,維護其自尊和自信,也避免遭嫉,除了需要智慧,也要有開闊的心胸,以及對自身實力的信心。

古人有云,文人相輕,學者其實也有相輕的現象。有人研究論文發表得比較多、比較好,就到處挑剔其文章,或者酸言酸語地說他的領域就是很容易發表論文。有人受到學生喜愛,就說因為他教的科目較淺顯,給的分數也較甜。如果運用這些批評的時間,好好思考如何學習同儕的長處,促進自己的教研表現,自然有受到肯定的一天。

還是副教授時,每年我和系上老師會將慈大學生組隊,參與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舉辦的世界基因工程大賽。通常團隊形成之時,會有20多名學生參加,但到了出國前,經費只能允許我們帶10位左右的學生出國。

有一回,我接到一位卓越大學的帶隊老師打電話問我,如何選出最後出國參賽的學生?

我回答,讓同學們自己決定。慈濟大學的同學,很喜歡協作,也很有團隊精神,每次在選拔誰可以出國時,他們都互相推舉。


「老師,某某應該出國,因為實驗是他操作的。」


「老師,我讓某某出國好了,因為她的英文比我好,在台上會表現得很好。」


「老師,某某花了很多時間設計網站和動畫,他應該出國。」


我向那位卓越大學的老師說明這樣的情形,他嘆了一口氣,說:
「我們剛好相反,我們的學生都說,老師,應該是我出去,我做最多的實驗; 應該是我出去,我英文報告得最好; 應該是我—–」

在大學教書的老師們,許多都是卓越大學畢業的優秀校友,每一位能力都很強,也都很懂得展現自我,為自己爭取機會。

然而,我們的學生在廣大慈濟志工師姑師伯的身上學到了,眾人合和,相互支持,才能成就大事,光是一兩個隊友厲害是沒用的。

有一年,基因工程競賽先舉行亞洲區比賽,行前校長答應被選出的慈大代表們,如果獲得金牌,可以進到在MIT舉辦的世界決賽,就會想辦法讓所有的隊友都能成行。

那次他們表現得不錯,得到銀牌,但賽後在香港分會分享時,台上的每個人卻難過地流下眼淚。香港分會執行長安慰他們,表現得很好了,別哭別哭。隊長說,他們很努力,希望能拿到金牌,所有的隊友就可以一起前進MIT,現在卻差了一點,感到很對不起在學校為他們加油的隊友們。

這份想到「大家」,想成就「大我」的心令香港的師姑師伯和老師們都很感動。

做為各階層領導的主管們,首重凝聚團隊,激發每一位隊友的潛力,使其各得其所,各展其才,並同心協力,達成目標。

如何才能組成最有效能的團隊呢? 當然各有法門,但是如果能感恩每一位隊友的付出,尊重每一位隊友的貢獻,激勵每一位隊友對自己有信心,以教導練習代替指責,而不是認為隊友皆不如我,應是組隊原則第一條。

學習佛陀的智慧,相信人人皆有受記作佛的潛力。

-校長 劉怡均(明泓)恭敬筆記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