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讀博士的過程到了中段,各大學都會為博士生進行「資格考」(qualifying exam),測試博士生對相關領域的基礎知識是否紮實,對於研究題目、方法、實驗設計以及前人已發表之研究成果是否有正確的認知。
「資格考」是相當重要的考試,通過「資格考」,就成為博士候選人(Ph.D. candidate),可繼續研究,攻讀學位。 未通過「資格考」,即失去博士生資格。
故「資格考」也像是為博士生的實力及濳力「授記」的一個過程,大學應嚴謹為之,確保博士培育的品質。
法華經授記品中,佛為四大聲聞-摩訶迦葉、須菩提、大迦旃延、目犍連授記作佛,授與莊嚴佛號,預告了何時成佛,國土境界,以及國土內將有多少眾生可得度,是佛對四大尊者肯定其在信解品中領悟己為「窮子」的懺悔,對於佛法的深奧有了體悟,也認可了其修行的實力、決心和資格。
「授記」是鼓勵,是期許,佛對不同弟子成佛時間的預言不同,至成佛前所需供養的諸佛數量也不同。好比博士候選人在通過資格考後,各人因基礎有異,領域有別,所需修習的課程及學分數也不同。資格考通過後,尚須完成充實且具重要性的研究,撰寫成論文,再接受論文考試,終能「授記」成為博士。這段過程,有長有短,除了努力鑽研,也需堅定意志,是智力與心志的鍛錬。

中國古代設有「博士」官職,是精通某一學門,並可傳授經學的官名。近代西方學制博士的縮寫是”Ph.D.”, 代表著 “Doctor of Philosophy”- 「哲學博士」,應對任何問題都要具足慎思分析的學術能力,並可宣說講學。所以博士生對於生命及自然的探究必須深入也須廣博雅正,別再說這個演講或研究題目不是我的領域,我沒興趣,我不知如何探討。
生命真義,一相一味,探討法門不同,領悟程度有別,但人人皆有無窮的濳力。未授記者勿妄自菲薄,已授記者忌貢高我慢。
「博士」的養成何等難得,各大學及指導教授們應嚴以授記,以視珍重。我等博士也應以一己專業,精進不懈,放下偏狹見解,跨越領域界限,有生之年,為後進學生及社會眾生努力付出。
-校長 劉怡均(明泓)恭敬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