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十地 難行能行 – 2021年11月24日 靈山會上●品書筆記分享

菩薩就是天使,聽聞了佛法,能夠發心立願,歡喜為眾生服務,就是「歡喜地」菩薩。菩薩依修行努力的程度,也會前行到不同的境界(地),是謂「十地菩薩」。

發心容易持恆難,立訂了目標,如果能不受外境和是非干擾,持續付出行善,扶助弱勢,是進到了「離垢地」的菩薩。

沒有煩惱,專注於學術或助人志業,自然散發智慧之光,進到了「發光地」。

同師同志同道者多,在同一家醫院、學校、志業服務,大家的經驗互相照亮,往同一大方向前行,是「焰慧地」菩薩。

前進的道路上難免遇到困難挫折,是「難勝地」; 如果能克服重重障礙,通過考驗,就到了「現前地」;此時不能貪戀眼前風光,一刻不停歇地前進「遠行地」才能有更大的影響力,救助更多需要幫助的眾生。

學者及醫師的養成期很長,從18歲進入大學,至少要十年的時間才能培養一位博士,也要十年的時間才能養成一位臨床的醫師。

攻讀博士學位後,接任教職,從助理教授、副教授、到教授必須非常努力,克服一切困難,專心一致投入教研及服務。升上教授後,
有些學者就累了,停滯不前,安於終身職,不再「遠行」,甚是可惜。

成為主治醫師之後,也得持續累積經驗,從病患身上學習,不斷充實醫學新知,「遠行」參加國際研討會,與各國先進跨域交流,才能造福病患,精進醫術。

學術、行醫之路不容易,要能信心深植,不受名利誘惑,堅守「不動地」,持續培育人才、利益眾生。如此才能在服務行善中培慧積德,進入「善慧地」。

進入十善地的菩薩,有時難免受到煩惱如雲霧般遮蔽心地,故必須以智慧之「法」,撥「雲」見日,遍注甘露,滋潤眾生,登「法雲地」。

十地看似遙遠,但只要以慈悲為力,時時用心,步步踏實,總能到達十地圓滿的境界。

-校長 劉怡均(明泓)恭敬筆記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