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對應不同根機的眾生,說法的方式也得多元。佛教經、律、論三藏,依其形式和內容不同,最初分成九種類,也就是九部法:「契經」、「諷頌」、「本事」、「本生」、「希法」、「應頌」、「方廣」、「授記」、「自說」; 而後隨著佛教的開展,再補上「因緣」、「譬喻」、「論議」三種形式,又稱十二部經、十二分教、十二分聖教、十二分經。
1.契經(修多羅; sutra): 是諸經中的長行散文。
例如藥草喻品中的長行文: 「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谿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干,名色各異,密雲彌佈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迦葉當知,如來亦復如是,出現於世如大雲起—–」
「爾時,如數千萬億種眾生,來至佛所而聽法。如來於是,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為說法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
2.諷頌 (偈頌; 伽陀; 孤起; gatha; ):有些佛經中沒有長行文,直接用精簡的四字或七字偈文敍述,是如詩歌般有韻律的經句,方便頌唸,學習佛教教義。
3.本事(此說; 伊帝曰多伽;itivrttaka): 謂佛說弟子菩薩聲聞等過去世行業事歷之經文也。(previous lives of disciples)
4.本生(生處; 闍陀伽; jataka): 如來說昔為菩薩時所行行業之經文。「本生」就是過去是怎麼樣,會遇到這種事情。過去我不只是人身,我也曾當過象,現動物相,也是在度化眾生。這叫做「本生」(previous lives of Buddhas)。又如佛因提婆達多說五百本生事。
5.希法(未曾有; 阿浮陀達磨; abbhuta-dharma): 佛說過去未曾說的稀有之法,令眾歡喜。(Teachings that had never existed)
6.應頌(重頌; 祗葉; Hymns; Geya): 是諸經中長行文的摘要(abstract),怕大家太長了記不清楚,老師費心地再用四字或七字的偈文簡述。如藥草喻品中,對前述長行文的偈,就很精簡優美:「是故迦葉,隨力為說,以種種緣,令得正見。」
「迦葉當知,譬如大雲,起於世間,遍覆一切,慧雲含潤,電光晃曜,雷聲遠震,令眾悅豫,」
7.方廣 (廣解; 毗佛略; vaipulya):紀錄佛所說方正廣大教義的經文 (Broad teachings)。
8.授記(記別; 和伽羅那; vyakarana): (Prediction of Buddhahood): 佛陀為弟子授未來能成佛的記,通常以問答的方式宣說,有助弟子省思。
9.自說(本起; 優陀那; udana): (unrequested teachings):謂世尊有感而發所說,並未有弟子請法或緣由。
10.因緣(尼陀那; nidana): 諸經之序品(causes and conditions)。如法華經序品第一即在解說釋迦牟尼佛宣說此經的緣起。
11.譬喻(阿波陀那; parables; avadana): 諸經中的譬喻,如法華之七譬喻。
12. 論議(優婆提舍; upadesa): 各大聲聞聽聞佛陀說法後,解釋佛說 (explanations of doctrine),相互問答議論諸法意義而成的經文。

「因緣」、「譬喻」、「論議」並不是九分以後才有的,而是各派覺得可以再補上這三分,更能詳盡地分類佛陀的教法。
法華經方便品:「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中的「九部法」應為佛所說的「一切法」,都是為了要度眾生入大乘,也就是:「權實不二」,「方便即真實」。
現在各級學校都在推動「多元化教學」,二千五百年前,佛陀為了引導眾生進入大乘解脫之道,就已用心良苦地多元說法了。
-校長 劉怡均(明泓)恭敬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