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開口動筆,行事待人,必需體解大道,守護身、口、意三業。
行為(身)及說話(口)反應著大腦的「意」念,只要守好「意業」,「身業」及「口業」也就能守住。
在社群媒體發達的今日,公開發言也需謹慎,也屬於造就「口業」。公眾人物,機構及學校重要主管,所有在社群媒體、公開場合、課堂及研討會演說的內容都會留下痕跡(Trace),必需謹言慎行,小心用字遣詞,更要檢視自己發表或發言的動機「意」念,以免留下遺憾。
哈佛大學曾經因為已錄取尚未報到的新在在臉書上發表歧視言論,收回其入學許可。許多世界知名大學,也曾因為教授在課堂上或在社群媒體上不當發言,停止其聘任。言論自由切忌無限上綱,免得為自身及機構惹禍上身,或者造成遺憾。
人與人之間難免有意見相左之時,面對面的誠意溝通,各自反省,都較隔空喊話更有智慧。
「知道,守護意業無漏;開道,守護身業無染;說道,守護口業無失」,自我警愓,三業隨智慧行。
佛陀說:「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我」是一切宇宙真理的代表,並非「小我」。
因為意識上通徹了解,眼目所及一切明白,「諸佛菩薩以如實之智,徹見實際之理,妙極寂靜,無增無減」,具有「如理智」。
雖有如理智慧,是自心澄寂,對於眾生的煩惱、立場、心態、根機也都能體會,才能為其開道說法,是「如量智」,「如其分量」,也稱「後得智」。
眾生的根機不同,參差不齊,所以「惟佛能方便演說」。教育學生,與人相處也是,若害怕因緣果報,不敢投入人群,是執「有」;若獨善其身,事不關己,是執「空」。

擔心事務繁雜,惹上麻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地工作,是執「有」;怕工作引發責任和煩惱,索性大隱獨善,是執「空」。
學術界中行走以目的為導向,趨炎附勢,蔚成學派,是執「有」;不善往來,不入社群討論合作,也不分享已知所學閉門造車,是執「空」。
修行和治學貴在隨時自省,調整心態,不偏於「空」,也不偏於「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邊,圓融無礙,謂之「中道」
-校長 劉怡均(明泓)恭敬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