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 信解品》
總持善法 化導眾生
《以諸如來斷諸欲樂,菩薩心志善能總持,諸佛一切所說之法,化導眾生是名志力。》
佛陀因捨欲樂,故能維持心境靜寂清澄,總持所有心志生善止惡。
對社會貢獻厥偉者,也都能一心常寂,捨諸欲樂。
每回與 上人同桌用餐,上人總是十分鐘內就用齋完畢,飲食極簡,從容優雅,不急不徐。五十五年來,上人一襲僧服,一雙布履,一日不歇,帶著全球慈濟志工,聞聲救苦,成就四大八法,即是捨諸欲樂,總持志力之功。
許多科學家都是天縱英才,但更能捨諸欲樂,辛勤工作。
我還是博士生的時候,開放式存取期刊尚未出現,論文出版仍以紙本為主。有時我們讀到領域相關論文,急著想存一份參考,我會主動寫email給通訊作者,先介紹自己,再肯定作者的研究發現,進而詢問是否能得到一份複印本(reprint)作為未來的參考文獻。
2000年諾貝爾生醫奬得主艾力克.肯得爾教授,總是馬上回應。一回我深夜十二點去訊詢問,隔天早上,他就差人將複印本從上城送至城中NYU的神經科學大樓櫃檯。後輩學生有如此典範,很難不受激勵,精勤上進。

去年美國賓州州立大學一位博士生Danfei Hu發表在「基礎及應用社會心理學」期刊的研究顯示: 「研究生印象中努力工作的科學家,如失敗過1000次的愛迪生,相較於一般印象中是天才的愛因斯坦,更能激發研究生努力前進。」
愛因斯坦或許真是天資聰穎,以致往生後許多腦神經科學家都想研究他大腦。他一生發表了300多篇科學論文,150篇重要文章,創立相對論,榮獲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奬,除了天賦,必定也投注了無比志力。
-校長 劉怡均(明泓)恭敬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