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回參與大體老師的啟用及送靈典禮時,精舍師父都會引領師生學員同誦「心經」,迴向祝福。
許多家屬誦心經時,就落淚了,其中當然有為至親往生不捨的淚,或許也包含了對人生「無盡無明」煩惱的宣洩。
每回我都很認真誦讀,也希望我們的醫學生們能用心理解,十二因緣,緣起「無明」,開展出眾生的身心發展,執取貪愛,憂煩至老死。
如此無明緣生,生緣老死,生死流轉中的悲欣交集是生命實相。
「無明」來自外境,也起自內心。
醫者如見到髒污窮困,或者心智失緒的病患,即起厭惡之心,那麼行醫就會辛苦,心中就起了許多不甘願的煩惱。若能不分貧富貴賤,皆曉了病相,隨病授藥,心中無礙,無無明盡。
師者如見到愚劣學生,即起放棄之心,那麼為師之途,就會不停抱怨學生素質低落,一屆不如一屆,煩惱不斷,無明覆蓋。若能理解學生天生資質有別,來自不同的環境,便能以愛澆灌,因材施教。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容易,「教天下學生為英才」,有賴「捨己同他」的「明」師。
「捨己同他」而後「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
大腦處理恐懼的核心在杏仁核(amygdala),調節恐懼所引起的全身生理反應可透過大腦皮質調控,這是思想層次的調控; 也可直接透過杏仁核調控,這是本能的反應 (The Emotional Brain, Joseph LeDoux, Simon& Schuster, 1998)。

修行即在透過調控我們的大腦皮質活動,進而調控杏仁核,緩解情緒,達「五蘊皆空」。
如是,「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校長 劉怡均(明泓)恭敬筆記